信仰人生

发布时间:2017-01-1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信仰人生篇一:人生价值观与信仰

人生价值观与信仰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信仰是人对某种观念、学说、主义、事物的信奉与崇拜,并把它奉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和生活指南,是一个人可以做什么和不可做什么的基本伦理与态度。信仰并不一定是单纯政治意义上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更代表着一种理想生活的意识形态,甚至是对于更好生活追求的.其实,我们都生活在一种“信”的心理现实中,人们总喜欢相信一些什么,不信一些什么,或者对一些什么将信将疑。我们相信什么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人的知觉会在信的作用下重组这个世界。不信什么也看不到什么,即便什么有人的心智也能做到视而不见或充耳不闻。

信与不信其实是都一种心理能量投注的结果,所以不信也是信。对信痴迷并引发一种持续的精神灌注就是信仰,这种灌注把心理能量转换成一种内在升华的心灵感知,世界是能量的,生命也是能量的,所以宇宙与万物都是生命现象。真正阻隔人们心灵感知的是言语,心灵没有言语,言语都是头脑的。想想释加摩尼,耶稣,默罕默德和其他的一些伟大的真神,他们理解上帝(宇宙意识)不需要语言,但人类要理解他们却只能借助言语,言语可表达的东西非常有限,所以我们难以真正知晓上帝的想法是言传带来的困境。我个人相信对宗教的敬奉不能用语言,也不能去理解,只能是用心去感悟。

信仰对人类的生活具有很高的价值。信仰有一种对现实的解构或瓦解能力,因为信仰内涵着一种精神图腾,崇拜、敬畏和臣服之心。心理学可能解释信仰这种持续不变的精神投注类似一种自我催眠,会让人的身体,知觉,意识产生一种奇妙的改变,与我们信仰的事物发生一种意象上的连接或神入,诞生一种全新的心理现实感。不过,信仰触发的催眠效应让人的意识扩展,引导心智与博大的宇宙意识融为一体,也扩大了知觉:触、看、听、味、嗅构成的外部世界。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因为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信仰可以摆脱人的虚无感,无价值感,生命的有限感,创造一种幸福与确信的心理现实。聪明人不会把意识停留在硬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上,他们相信存在是超越人的理解与知觉的,宇宙有一种混沌的秩序,无序中的有序。万物皆生命正是一种信仰,宇宙也有她博大的情感与意识。

宗教是一种信仰,科学也是一种信仰,科学以确认的,逻辑的,线形的,因果的方式去解释存在所产生的定律。人与现实、存在的关系,只是一种超然的,非言语的感受系统,这种感受与大自然的混沌,复杂,多样,不确定具有同类质。宗教的,科学的,这些所有的信仰都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心灵是一种比精神更高级的生命存在与知觉。心灵对存在的描述是通过符号、象征、图腾、崇拜、祭祀、仪式、艺术的手法,忘掉言语崇尚信仰可能是人的心灵可以轻舞飞扬的唯一途径。信仰是人接近自然,重归自然的最佳心理途径。信仰与人的 价值观非常密切,信仰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走向巅峰的人是有信仰陪伴的。

2014年全国注册建造师考试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计价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青年人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同时,市场社会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经济关系,而真诚、信

任、关怀等高尚的品质与深沉的爱却日渐淡化,不再成为第一要义。这样人们在交往中虽变得日益自由,却日益品尝着孤独。没有知心朋友、缺乏社会支持成为部分大学生陷入抑郁和焦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生信仰:解除大学生人生困惑的超越性力量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从表象上看源于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个体生存困境,根本却源于生活意义的失落,源于人生信仰的丧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没有科学的信仰,没理性的追求,也就没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1.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意义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独特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信仰的无限超越本质。人的存在具有两极性,一极是他的有限性或现实性,另一极是他的无限性或理想性。满足现实的生理需要,协调好现实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现实性存在;而面向未来、寻求对现实的超越是人的理想性存在。尽管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现实性是第一位的,但不是根本的,人不会满足于有限的生命存在,他要时时去追求无限的精神超越。这样对无限的追求,对生命的超越就使人进入了信仰领域。作为一种精神理想和价值目标,“人类信仰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主体力图自觉地对现实关系的积极的创造性克服,它不仅是适应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不仅趋利避害有效有用,而且是合法合理尽善尽美。”[6]对于终极的关怀,对于人生根基的寻求,对于无限和永恒的依托,是信仰最高的价值追求,无论信仰对象或信仰方式如何,超越现实指向未来是信仰最为独特的本质和功能。“正是由于信仰的存在,人类才得以从其具体生活的狭小时空范围和基本的生理需要的限制中超越出来,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缺陷和限制中解脱出来,从而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出了新的领域、秩序和方向。可以说,信仰构成了人类精神寻求逃避永恒和无限的压迫以及驱除人类自身在宇宙存在中的漂泊感和孤寂感的驿站和家园。”[7]一句话,信仰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现实的功利主义和人生焦虑的困境,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的意义。

2.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精神支撑信仰之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具体而现实的功利,而在于它是人从主观上为自己设立的一个终极目标来作为自己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费尔巴哈认为:“信仰不外意味着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信仰使人的愿望从自然理性之桎梏中解放出来;信仰允诺了本性与理性所不允的事情;信仰使人福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8]信仰只服从自己的主观内心诉求,不易受外界影响,具有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正是信仰的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才使得人永恒地追求它、向往它,从而产生无穷的动力和坚韧的意志克服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和不幸,使生命变得有意义。我国学者李太平教授指出:“信仰的功能在于它通过使人相信在某种神圣的帷幕之后可能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地方,从而以此信仰去弥补人类及其社会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并为人安置了一个崇高而又神秘的精神生活的空间,为人勇敢地生活下去提供勇气,为人提供必需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9]反之,信仰的缺失或偏离不仅会导致人们对其自身生存意义的茫然和孤单,对幸福的无望,而且也会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无所畏惧,无法在心中形成时时约束自己的道德律令。所以,信仰论证了人的坚韧与威力,指明了人前进的方向,是人活着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三、高校信仰教育的重要使命

人生信仰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德育作为系统的自觉的社会活动不去关心这一问题,个体的人就会盲目自发地寻觅求解,在盲目性中失去理性,在价值失落中感到精神饥渴。由此德育工作者应自觉面对大学生的生命困惑,加强对其人生信仰的引导,帮助他们释放生活的压力,启迪他们虚无的心灵,促其生命健成长。

1.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人生信仰

引导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前提是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在当代中国,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和日益空虚的精神世界,人们越来越渴望内心的宁静,渴望心

灵的归宿。大学生中信教的人越来越多,对耶稣的虔诚、对教义的笃信已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和学业生活。这些情形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需要已经觉醒,对信仰的寻求日趋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信仰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如果大学生没有对信仰问题的清醒认识,没有教育者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使之在这种需要和渴求的驱使下2014年全国注册建造师考试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计价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青年人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同时,市场社会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经济关系,而真诚、信任、关怀等高尚的品质与深沉的爱却日渐淡化,不再成为第一要义。这样人们在交往中虽变得日益自由,却日益品尝着孤独。没有知心朋友、缺乏社会支持成为部分大学生陷入抑郁和焦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生信仰:解除大学生人生困惑的超越性力量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从表象上看源于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个体生存困境,根本却源于生活意义的失落,源于人生信仰的丧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没有科学的信仰,没有理性的追求,也就没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1.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意义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独特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信仰的无限超越本质。人的存在具有两极性,一极是他的有限性或现实性,另一极是他的无限性或理想性。满足现实的生理需要,协调好现实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现实性存在;而面向未来、寻求对现实的超越是人的理想性存在。尽管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现实性是第一位的,但不是根本的,人不会满足于有限的生命存在,他要时时去追求无限的精神超越。这样对无限的追求,对生命的超越就使人进入了信仰领域。作为一种精神理想和价值目标,“人类信仰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主体力图自觉地对现实关系的积极的创造性克服,它不仅是适应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不仅趋利避害有效有用,而且是合法合理尽善尽美。”[6]对于终极的关怀,对于人生根基的寻求,对于无限和永恒的依托,是信仰最高的价值追求,无论信仰对象或信仰方式如何,超越现实指向未来是信仰最为独特的本质和功能。“正是由于信仰的存在,人类才得以从其具体生活的狭小时空范围和基本的生理需要的限制中超越出来,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缺陷和限制中解脱出来,从而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出了新的领域、秩序和方向。可以说,信仰构成了人类精神寻求逃避永恒和无限的压迫以及驱除人类自身在宇宙存在中的漂泊感和孤寂感的驿站和家园。”[7]一句话,信仰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现实的功利主义和人生焦虑的困境,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的意义。

2.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精神支撑信仰之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具体而现实的功利,而在于它是人从主观上为自己设立的一个终极目标来作为自己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费尔巴哈认为:“信仰不外意味着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信仰使人的愿望从自然理性之桎梏中解放出来;信仰允诺了本性与理性所不允的事情;信仰使人福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8]信仰只服从自己的主观内心诉求,不易受外界影响,具有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正是信仰的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才使得人永恒地追求它、向往它,从而产生无穷的动力和坚韧的意志克服生活中

的种种磨难和不幸,使生命变得有意义。我国学者李太平教授指出:“信仰的功能在于它通过使人相信在某种神圣的帷幕之后可能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地方,从而以此信仰去弥补人类及其社会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并为人安置了一个崇高而又神秘的精神生活的空间,为人勇敢地生活下去提供勇气,为人提供必需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9]反之,信仰的缺失或偏离不仅会导致人们对其自身生存意义的茫然和孤单,对幸福的无望,而且也会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无所畏惧,无法在心中形成时时约束自己的道德律令。所以,信仰论证了人的坚韧与威力,指明了人前进的方向,是人活着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三、高校信仰教育的重要使命人生信仰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德育作为系统的自

觉的社会活动不去关心这一问题,个体的人就会盲目自发地寻觅求解,在盲目性中失去理性,在价值失落中感到精神饥渴。由此德育工作者应自觉面对大学生的生命困惑,加强对其人生信仰的引导,帮助他们释放生活的压力,启迪他们虚无的心灵,促其生命健康成长。

1.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人生信仰

引导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前提是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在当代中国,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和日益空虚的精神世界,人们越来越渴望内心的宁静,渴望心灵的归宿。大学生中信教的人越来越多,对耶稣的虔诚、对教义的笃信已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和学业生活。这些情形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需要已经觉醒,对信仰的寻求日趋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信仰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如果大学生没有对信仰问题的清醒认识,没有教育者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使之在这种需要和渴求的驱使下,在一些人的诱导下,从一些不正当的方面寻找信仰。因此,在大学生的信仰需要觉醒之时,在面临着信仰选择之时,教育者应及时引导他们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掌握信仰选择所应依据的基本标准。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建军教授提出了信仰选择的四个标准值得我们借鉴:一看是否理智;二看是否现实;三看是否崇高;四看是否健全。[10]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信仰,应当做到科学、理性、健康和崇高:即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科学规律;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及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对人生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自己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关怀。只有这样的信仰,才值得为之奋斗一生;也只有这样的信仰,才能真正促进生命的成长和生活的幸福。

2.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

选择人生信仰首先离不开人们的理性。先哲们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因为人是思想的存在物。马克思也说过:“真正的人=思维着的人的精神”。[11]恩格斯还形象地把思维着的精神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会思维,能够分辨出主客体关系,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意义与价值,并按照意义在意义的世界中行动,理性的自我意识特别是理性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前提。在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理性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以信仰本身而言,如果说早期的信仰是建立在非理性的朴素意识和盲目崇拜的基础上,那当代的信仰已不可能完全拒斥和避免理性的追问。在一定意义上,当代人往往是经由理性的自我意识的引导而走上信仰之途的。真正的信仰就应当是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把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使理性和信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维持动态的平衡,理应是当代人类具有的一种健康的信仰态度。因此,德育工作者在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时,应重视其理性思维的养成,让信仰成为他们自己内在的精神生活选择和理性思考的结果。

3.引导大学生坚守国家的主导信仰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开放性的。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存在,不可能或缺其内在的某种价值一致性——这种价值一致性不是指价值体系的一致性,而是指某些基本价值要求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保持一个社会自身完整性所必需的,这就恰如一个社会不能缺少为社会公众所共同认同的并用以调节自身的最基本道德规范一样。共同的信仰要比信仰自我有力量得多,尤其是对目前处于多元化信仰包围之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找不到权威解释,人生信仰已经日渐迷茫的大学生来说,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显得尤为迫切。有学者就指出:“社会倘若不能给其成员提供一套值得信任的人文价值系统和可以接受的人文价值标准,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出现价值紊乱、信仰真空和精神危机。”[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适合社会的发展,具有最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开放性的思想意识或时代精神。它因全社会的人逐步认同接受,而成为社会的共同信仰,从而引导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统一为共同的精神,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之间保

持适度的张力,以帮助大学生明确方向,走出迷茫,走向更高的生存境界。

4.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人生实践

人生信仰的形成来自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社会阅历的沉淀,尽管存在一定的情感或非理性成份,但其基础是客观的人生实践。信仰的确立有多种途径,每个途径都离不开生命的体验和社会的实践。一个人在最终确立自己信仰的过程中,总要对不同的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和选择。他经历得越多,考察过的信仰越多,则他确立信仰的过程就越曲折,而最终确立的信仰就越坚定。恩格斯曾提到过确立信仰的三种基本途径: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他认为英、法、德三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各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接受共产主义学说,确立起共产主义信仰。他指出:“??英国人由于国内贫困和道德败坏的现象的迅速加剧,他们通过实践达到这个学说。法国人是通过政治达到的,他们起初只是要求政治自由和平等,但当他们意识到这还不够的时候,除政治要求而外,他们又提出了社会自由和社会平等的要求。德国人则是通过哲学,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思考而成为共产主义者的。”[13]在这里,实践的途径指的是直接的生产和生活,政治的途径指的是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哲学的途径指的是包括哲学研究在内的理论活动。恩格斯提出的这三种途径各有不同的内涵和侧重,但都归结为人生的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崇高的人生信仰,关键还是要引导大学生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在丰富的人生体验、科学的理论学习和积极的政治追求中获得对生命的认知、对社会的情感和对理想的信念,并把这种信仰转化为生命活动的动力在一些人的诱导下,从一些不正当的方面寻找信仰。因此,在大学生的信仰需要觉醒之时,在面临着信仰选择之时,教育者应及时引导他们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掌握信仰选择所应依据的基本标准。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建军教授提出了信仰选择的四个标准值得我们借鉴:一看是否理智;二看是否现实;三看是否崇高;四看是否健全。[10]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信仰,应当做到科学、理性、健康和崇高:即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科学规律;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及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对人生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自己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关怀。只有这样的信仰,才值得为之奋斗一生;也只有这样的信仰,才能真正促进生命的成长和生活的幸福。

2.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

选择人生信仰首先离不开人们的理性。先哲们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因为人是思想的存在物。马克思也说过:“真正的人=思维着的人的精神”。[11]恩格斯还形象地把思维着的精神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会思维,能够分辨出主客体关系,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意义与价值,并按照意义在意义的世界中行动,理性的自我意识特别是理性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前提。在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理性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以信仰本身而言,如果说早期的信仰是建立在非理性的朴素意识和盲目崇拜的基础上,那当代的信仰已不可能完全拒斥和避免理性的追问。在一定意义上,当代人往往是经由理性的自我意识的引导而走上信仰之途的。真正的信仰就应当是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把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使理性和信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维持动态的平衡,理应是当代人类具有的一种健康的信仰态度。因此,德育工作者在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时,应重视其理性思维的养成,让信仰成为他们自己内在的精神生活选择和理性思考的结果.

3.引导大学生坚守国家的主导信仰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开放性的。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存在,不可能或缺其内在的某种价值一致性——这种价值一致性不是指价值体系的一致性,而是指某些基本价值要求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保持一个社会自身完整性所必需的,这就恰如一个社会不能缺少为社会公众所共同认同的并用以调节自身的最基本道德规范一样。共同的信仰要比信仰自我有力量得多,尤其是对目前处于多元化信仰包围之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找不到权威解释,人生信

信仰人生篇二: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和人生的30部经典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和人生的30部经典 前言:

读书要读经典,经典就是人盼着已经读过却没有人愿意去读的作品。

小约翰老师说,读一本坏书的最大坏处是耽误了同时读一本好书。的确,事实就是这样。经典无一例外都具有质朴的品质,对人生具有真知灼见,并且充满了庄严的境界和最微妙的慧识。经典是语言的惊艳与精神的颤栗的完美融合。

文学总是美好的,即使它毫不避讳地揭露了生活中的假恶丑,但只要它存在,我们就不必去承受没有文学的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幸运?

文学源于生活,也更高于生活,我们能发掘更纯粹的心境,获取更高贵的质量,追求更丰富的生活。文学生于世界变成境界的刹那,赋予了生活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真正的好的文学就是那些发自内心的真切的声音,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最多的精神含量和最自然的表达方式的相承,是美与真理交织的绝妙动姿。

文学不仅仅是文学,它粉碎了自我又重新塑造着自我。我就是我,我已不是我。

在人类共同的苦难中,是书使人学会把自身的磨难放在一个合适位置,然后给人以仰望的方向,坚持的信念,承载的勇气,前进的未来。

处境篇:

或许,这种种人生图景有些过于幽暗,但幽暗的背后恰恰有明亮的光。

只有内心温暖的人们才格外感到世界的寒冷……

【心魔】——《蝇王》戈尔丁

“人类产生邪恶就像蜜蜂制造蜂蜜。”纠缠的心魔,无疑就是人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无论是“魔由心生,孽由人造”还是“心里有鬼”,西方和中方的语言大抵都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所谓“蝇王”,正是存在于人心深处的藏污纳垢之聚居地。以我来看,这恰恰就是人心理暗示后的恶的产物。人心中的魔障使人不愿知道真相,人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缺乏正视的勇气,无限地放大内心本质的懦弱和悲哀的无知。将罪恶全推脱到社会上,无疑是可笑的。罪恶的种子早已在人心中深埋,社会仅仅是促使其发芽的温床,人的本性是无法掩盖的。

戈尔丁展示了真实的人性,不沉溺与对人性的完美幻想。放荡、邪恶、分裂、残酷等也都是人性。蝇王的故事里,脆弱的文明被人性野蛮的冲动所征服。虚假的外表一旦面临危险、逆境,便显得毫无抵抗力。原罪正是人心中的魔影,人人都无法避免。

戈尔丁是清醒的:

——揭露罪恶远远比粉饰罪恶高尚得多!

他的眼神中燃烧着炽烈的光,直直地盯着人类的生存现状!

【诱惑】——《白鲸》梅尔维尔

不经过考验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

诱惑的实质在基督教看来,是人该为上帝活还是该为自己活,以上帝为中心还是以自我为中心。那些为上帝失去自我的人重新得回自我,为自我而舍弃上帝的人,走向毁灭。

尽管人在追求诱惑的过程中,会有某些高贵品质的迸发——胆识和豪情,不顾一切的冒险精神。但是,任何事物的过程中,把握度是一件很关键的内容,往往量变一不小心会引起质变。正如正义若过了火,看似很小一步也会导致不可避免的邪恶。人与自然的理想状态该是和谐共存的状态,既不趾高气昂地疯狂驾驭,也不唯唯诺诺甘受奴役。

当仅仅是为自己而活时,一切都围绕自我而展开,疯狂地迷恋自我,盲目地相信自我,自私自利在不断膨胀,人甚至无法控制自己内心迸发出的欲望。人在神化自我,在理智与情感之

间,高估了自己个人的能力,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从而无所不为,蔑视一切旁的存在。诱惑让人迷狂,失去理智,以感觉主宰自己的行为,以诱惑决定着自己的未来路。

当人被诱惑所牵引,迷失了心智,陨落在诱惑的深渊。

无所畏惧,不是纯粹的勇敢;有所敬畏,不是盲然地屈服。不人为地拨动天平,人与信仰统一,和谐而平衡。

让信仰主宰灵魂。

【分裂】——《化身博士》斯蒂文森

一个人是位优秀聪明的医生,德高望重,但骨子里总有挥之不去渴望寻欢作乐的欲念。为解决这一问题,他研制出药物,喝下去就可以变成另外一个人,去干他平时不敢干的坏事,只要再喝上药,又会变为往日的好人,继续享受做一个善人的快乐。

完美的分裂的想象!可悲的分裂的现实!

首先,科学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人自以为掌握了科学的规律和奥秘,让科学为人类的欲望服务,可是真正的现实是人仍被科学玩弄于股掌之中,人仍被更多的物质围绕与侵蚀:人知道的越多,那么,人不知道的也将越多。

其次,人类创造出制度本来是要制度来适应人,但事实却是,人却被迫要来适应制度。人在制度中消磨自我,丧失自我;人变成社会人,却也不再是曾经的纯粹的人;人的成长赤裸裸地以牺牲自我为代价。社会制度就像是工厂里的流水线,人在流动的工业中被重塑,个性消失,共性也是脆弱得不堪一击。

再次,化身博士其实是披着道德的外衣,大行邪恶之事,盲目自大,丧失理性,为欲望所牵制。人是善与恶的混合体,善存在,而恶也不可磨灭。

每个人都是善恶交织的集合体,完美则反而不真实。我们不能把人单纯机械地切割为善人或是恶人。真实的人该是圆形的、立体的,只是善恶在每个人的心中所占比例不同而已。

由此,我联想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结构。就他而言,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一种原始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就好比是幻化后的海德先生;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行事,注重理智和谨慎;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原则,压抑本能冲动,按“道德原则”行事。本能是魔鬼,超我是天使,而自我就是普通生活中的普通人。

所谓“分裂”,更准确地表达方式应该是矛盾的共存和动态的变化。我们不能过分相信、依赖人性中的善的力量;也不能否认隐藏中的邪恶的存在。

有人把人的自我分为四个部分:我知别人也知的部分,我知别人不知的部分,我不知别人知的部分,我不知别人也不知的部分。人应该努力缩小第四部分,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名。

【失落】——《失乐园》弥尔顿

世间的善恶总是一起滋长、难以分辨的,而人们的善恶知识又交织得如此紧密,以假乱真。因此,人生必然有得也有失。

人总是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自己所失去的,也总是在遗憾失去的同时不珍惜眼前,从而继续遗憾现下的所失,往复循环。在人的记忆中,失去的往往是美好的,宝贵的,往往是童年时候的欢笑和放肆,往往是神化的伊甸园。

在弥尔顿看来,人的堕落就是一次巨大的“失落”:人拥有自由的意志,受到魔鬼的诱惑,最终犯下罪恶,走向堕落。欲望受到罪的玷污,指向自我——罪就是自由的误用。当人类将一切都指向自我,那么即使是真善美爱圣,也都将失去超验和普遍的意义。

人应该承认失落。自由曾失落在过去的记忆中,因而需要重寻自由,重寻真理。真理原则和信心原则的重建对于人类来说应是当务之急。

保持着清醒的意识,以自由追握人心的力量和盼望!

【空虚】——《传道书》所罗门

空虚是人生的常态,人常常在静谧的夜间感到内心的空虚,感到无法满足的痛苦。因此,空虚感是真实存在的。

人总是在不断的空虚,因为当一种欲望满足的时候,总会有更多的期待和不满足。欲望与不满足相互追逐,周而复始。

人只有在感觉禁锢的时候才感觉到自由的可贵和价值。当放任人去享受自由的权力之时,当人不在有信仰,那么生活便丧失了了指引和依靠,即使再多的自由也只是迷惘、茫然、不自由和不满足。物质的填补终有一天会消耗殆尽,流失无垠,物质是不可靠的。没有精神信仰的支撑,人终究也是活死人。口欲、财富、情欲、名利、知识……放任的自由生活,缺少爱,缺少信仰,也就缺少人生意义。

人于世界的广阔中是显得那样渺小;生在死面前脆弱而无力;世界是有限而空虚的。人会感到空虚是因为他曾经拥有过,拥有之后的失去才真正刻骨铭心。正如伊顿所说:惟有经历过幻梦破碎、对世界绝望和厌弃的人,才有资格写《传道书》的注释。

【绝望】——《变形记》卡夫卡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二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失望;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绝望。为何会产生绝望?或许是愿望满足之后,人会陷入深深的空虚,找不到追求的方向,继而茫然,最后被绝望控制,难以自拔。

人总是在寻找着人生的意义,而绝望恰恰就是人之为人对意义匮乏的感知。文学用文字的情愫在追寻着人生的意义,人的生存意义。当科学迅猛地发展,人趋之若鹜,以为科学是解决的一切问题的万能良方。可是,事实却不是如此,科学和理性的作用被硬生生地放大,其硬伤就是没有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状况和人心的发展。

卡夫卡站了出来,以清醒的眼光透视着现实——关乎着爱,关乎着意义,关乎着灵魂。人不应该承受格里高尔所承受的一切,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是纯粹的;爱人不是爱她的外表和肉体,爱人应该爱她的灵魂,只有灵魂才是包孕着作为一个人的精神本质,所有的关乎心的东西。

信仰人生篇三:人生与信仰

北京工商大学 曹猛 财经112

人生与信仰

摘要:向着天空瞄准的人,总比向着树梢瞄准的人射得高些。所以,一个人有无信仰及有什么样的信仰,制约着他的成长和提高的过程。因此,树立正确的信仰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关键字: 归隐 信仰 拜金主义 资本主义 科学发展观

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的信仰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的信仰帮助我们获得胜利。

有些人的信仰像高山,让他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支撑,有了仰望的目标。而有些人的信仰却像脚下的路,在一步一步的前进中变得坚定。就像那个经典的句子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信仰也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也会因外界环境和内在变化而引起信仰的改变。

陶潜,在官场不得志,正式辞去彭泽县令后,却因为隐居田园而成了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的对象。每每有人仕途抑郁之后,便把陶渊明请出来主持大局,讲什么归隐,讲什么性本爱丘山。陶潜俨然成了一座堡垒,替他们承受那些他们所不愿意承受之重。我不会主观的判断她的隐居有什么对或者错。但他这种做法我却不敢苟同。少时他以其曾祖父为榜样,写下了“猛志逸四海”这句话,其志向不可谓不高远。而后却因自身无法适应官场的生活,不愿在于黑暗作斗争,偃旗息鼓走向了田园,改变了信仰。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他在自愿倒下了自己人神的信仰之后,他自身却变成了一面旗帜,一面可以名正言顺的撤退的旗帜,还有那么多的人追捧、信仰。但他那种“自我完善式”的精神追求却也难以让人信服。而仅以一句“性本爱丘山”了事,未免太过于草率。

信仰并不需要成为什么金科玉律,不过尽然信了,既然坚持了,那又有什么理由去轻言放弃呢?暴风雨不应该成为摧毁信仰的元凶,真正的原因只能归结于内心的不够强大!

当一种信任走到了极致,便成了信仰。有些人相信,金钱是万能的,因此便有了拜金主义。泰戈尔曾说,假使鸟羽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不能飞翔了。人也一样,一个人被金钱过多的羁绊了,就不可能与凌云之志,已不可能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可能性。

自古以来,中国便有“视金钱如粪土”的说法,更有义与利不可兼得的时候,舍生而取义、杀身成仁的做法。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另外一面,有的人赤裸裸地宣扬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如春秋时期的杨朱,就公开宣扬“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民间也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之说。这些思想观念在封建社会的实际生活中一直为统治阶级所信奉。必须看到的是,这些腐朽、没落、消极的思想观念在新中国建立后并没有完全消除,且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他们有沉渣泛起,为一些人所奉行。然而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追求更好、更富裕的生活是所有人类的本性,而拜金主义不过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风气下,人类本性的一种反映而已。然而,什么东西都应该有个度,“过犹不及”,我们只有保持着一种正确的观念去追求财富,追求金钱才是正确的。只有“宁愿坐在宝马里哭泣”便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拜金主义的产生看,拜金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的产物。因此,要从根本上消灭拜金主义,必须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发展不是片面的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善于批判那些腐朽堕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净化社会空气和生活环境。

信仰对人起到净化和升华的作用。理想和信仰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它能塑造人的高尚人格,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真正崇高和神圣的理想和信仰,能够引导人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人对于世界和人生,能够从一种更高的层次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从而对很多问题就会有一种更好的态度。很多思想家都提到,人是能够自我超越的生命。人的这种自我超越,就是在信仰的感召下,通过对理想的追求实现的。一个人的信仰越崇高,理想越远大,他的精神境界就会越高。有句格言说:向着天空瞄准的人,总比向着树梢瞄准的人射得高些。所以,一个人有无信仰及有什么样的信仰,制约着他的成

信仰人生

长和提高的过程。因此,树立坚定的信仰是我们人生的一门必修课。

参考文献:

1、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信仰的力量》

2、新华网江西频道 2003-03-24

3、韩庆祥 《求是》---《反对拜金主义》

4、斯坦利·罗迈·霍珀著 《信仰的危机》

相关热词搜索:信仰 人生 人生信仰论文 宗教信仰与人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