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迁徙与生产率省际发散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yyj/syyj201803/syyj20180319-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yyj/syyj201803/syyj20180319-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yyj/syyj201803/syyj20180319-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yyj/syyj201803/syyj20180319-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yyj/syyj201803/syyj20180319-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yyj/syyj201803/syyj20180319-6-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yyj/syyj201803/syyj20180319-7-l.jpg
  内容提要:针对新时期生产率省际显著发散且不同于研究期初显著收敛、甚至相对稳定的全新演化趋势,本文在劳动力迁徙的框架下从劳动者的迁徙机制、迁徙与生产率的敛散机制两方面对生产率的演化规律进行了分区域与分阶段的数理分析、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红利与劳动力迁徙改变的劳动要素供给导致了省际生产率的显著收敛、相对趋稳、而后发散的三阶段演化特征;伴随着人口红利窗口期关闭,相较于流入省份生产率持续上涨,流出省份劳动要素供给减少,显著抑制生产率上涨、导致其下滑,进而导致生产率省际发散。在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普遍、显著存在的背景下,促进劳动力回流,不仅可以有效延续人口红利,也可以延长生产率省际相对趋稳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进而避免省际技术、经济难以抑制的持续分化与我国整体经济增长放缓。
  关键词:劳动力迁徙;生产率;省际发散;省际相对趋稳;人口红利
  中图分类号:F0142;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18)03-0143-09
  收稿日期:2017-11-15
  作者简介:孙巍(1963-),男,吉林人,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刘智超(1990-),女,吉林蛟河人,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5JJD790010;16JJD790015。
  一、引言
  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不仅是区域内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动力(唐未兵等,2014),同时也是决定着区域间经济差距能否缩小的重要变量(彭国华,2005)。生产率的收敛、发散必然对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针对生产率演化规律与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
  针对我国生产率的变动特征,诸多学者分别从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进行了细致地研究,在普遍认同生产率具有相似的变动特征的同时,对区域内与区域间的生产率收敛特征却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部分研究认为区域内与区域间生产率不收敛(郑江淮和沈春苗,2016),部分研究则认为虽然生产率不绝对收敛、但在区域内或区域间却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特征(李静和蒋长流,2014;余泳泽,2015)。究其根源,在衡量生产率的区域敛散性时,现有研究普遍以东中西部划分,虽然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较强的空间关联性、进一步导致经济上的相关特征,但并不意味着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水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趋同;并且,部分研究认为的生产率条件收敛,即控制了人力资本、从业人员比重、资本投入等要素投入或经济水平等要素投入结果后的生产率收敛特征(彭国华,2005;白俊红等,2009),其实质却是忽略了要素投入状态对要素配置重要体现的生产率收敛特征的影响。而以要素投入为切入点的生产率研究中,学者普遍从资本要素的角度分析生产率的演化规律,却缺乏以劳动要素投入为视角的分析。特别现阶段我国存在着东北等地区劳动要素大规模流失与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愈加突出的背景下,本文从劳动要素流动为切入点,有可能揭示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演化规律。
  关于劳动力迁徙的度量,本文借鉴李扬(2005)、沈坤荣(2011)、侯燕飞(2016)等的方法以相对比例衡量就业规模变动,不仅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又确保劳动力迁徙与区域经济高度匹配,也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劳动力迁徙与生产率的演化机制。
  在劳动力迁徙度量的基础上,本文将全国划分为相应的劳动力流入省份、流出省份。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诸多刻画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章祥荪和贵斌威,2008;段文斌和尹向飞,2009),本文选择以劳动生产率与资本生产率分析生产率的变动特征。但在劳动力迁徙框架下,2000-2015年间,劳动生产率与资本生产率却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演化趋势(见图1、图2):伴随着劳动力大规模流失,生产率在研究初期显著收敛、在研究中期相对稳定、在研究末期显著分化。一般来看,欠发达地区的模仿型技术进步与发达地区的要素边际产出递减必然会导致欠发达地区技术、经济增速等向发达地区收敛,也的确在研究初期至研究中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但省际生产率没能保持持续收敛或趋稳,而是基本于2013年后显著发散、甚至分化。生产率的发散特征不仅意味着省际技术差距持续拉大,同时伴随着劳动力流失,流出省份必将面临资本、劳动要素双流失的困境,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都将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着生产率的发散特征,本文在劳动力迁徙的框架下,通过数理分析和实证检验,试图揭示出生产率发散的根源。
  图1 对数化的劳动生产率省际演化趋势 图2 对数化的资本生产率省际演化趋势
  二、劳动力迁徙下的生产率演化理论模型
  (一)区域内生产率演化机理分析
  为刻画劳动力迁徙框架下的区域间生产率演化机制,本文不限定生产函数具体形式。首先刻画流入、流出区域内生产率的变动趋势。资本要素K、劳动要素L与产出Y的关系设定为:
  Y=FK,L(1)
  另外,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要素的增速分别设定为gL、n。
  1.劳动者选择。劳动者在预算约束的限定下试图最大化其终生效用,效用函数为:
  在工资差距持续存在、人口红利存续与劳动力持续迁徙的条件下,劳动力迁徙导致要素供给呈现出区域异质性的时段特征。第一段[0,t2],在流入区域劳动要素增速持续上涨同时,由于人口红利存在,流出区域劳动要素增速上涨、并达到最大。第二段[t2,t1],流出区域劳动要素增速放缓,而流入区域劳动要素增速持续上涨、并达到最大。第三段[t1,t3],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流入区域劳动要素增速放缓,流出区域劳动要素逐渐趋于0。第四段[t3,∞],人口红利彻底關闭,流入区域劳动要素增速放缓,劳动力持续迁徙导致流出区域劳动要素增速显著为负。

相关热词搜索:生产率 发散 迁徙 劳动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