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补课,再立新规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愈演愈烈
  3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文《中小学校外辅导市场正疯狂增长》指出,近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了《2017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某中小学课外培训机构进行了数据分析,这个培训机构的培训人次从2013年的82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393万人次,增长了近4倍。《报告》还显示,2015年至2016年,我国小学入学人口数量连续两年增长,分别增加70.62万人、23.42万人。同时,全國初中招生人数在经历了连续15年下降后首次回升,2016年全国初中招生1487.17万人,同比增加76.14万人。加上2014年以来,伴随着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出生人口有了明显增加,而新生儿的持续增加将是未来小学入学人口的有效补充。这些数据印证着,中小学课外培训市场的空间和需求潜力仍然很大。
  2月27日腾讯网的文章《课外班成家庭重负,不假!奇葩的是一边吐槽一边报班》提到,表面上看,培训市场繁荣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家长们一边唯恐孩子落后于人,一边信奉“技多不压身”,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尽可能多的培训、补课;内有课业压力、外受家长情绪波及的孩子们,也主动或被动加入补课热潮。至于培训机构,更是乐见其成。既然拥有市场的强力支撑,教育培训行业的风生水起也就不足为奇。
  2月27日《半月谈》发表文章《校外补课究竟有多贵:老师年入百万,家长舍不得喝奶茶》称,“家里没个上学的,根本不知道现在补课有多贵”,“听说补课花了这么多钱,别人都不相信,不理解”。不少家长谈到补课费就开始激动。如今网上有句流行语,“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把它用在补课费上,可谓恰当。然而动辄数千、数万元的补课费用,依然阻挡不了家长们对补课的需求和热情。除了数学、英语撑起补课大梁外,如今的补课门类丰富多样,几乎每门功课都有庞大的补课群体,积少成多,在分割孩子空暇时间的同时,更为家庭经济负担层层加码。在国外,课外补习被称为“影子教育”,如影随形跟在学校教育后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主要是为后进学生提供课外辅导。但是在中国,其功能普遍成为“培优”,越是学习好的人上的补习班越多。
  事出有因
  2月27日凤凰网的文章《有偿补课为何总是禁而不止》说,此次四部门再次发出《通知》,应该是在看到了相关问题依然存在之下的“有的放矢”。实际上,中小学校教师与培训机构相互勾结,暗示、鼓励、组织学生校外补课,已经不是新闻。所以,无论是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还是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中小学校教师的从教行为层面说,彻底切断中小学校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的隐形利益链都显得很有必要。但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小学校教师课上不讲课外讲,乃至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此种并非今天才有的现象早就应该明令禁止,而不能总是处于禁而不止的窘境之中,有雷声更要有雨点。
  3月1日光明网刊发文章《治理校外培训还要降低补课刚需》认为,火爆的校外培训机构,已经不只是满足了部分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参加校外补课俨然成了当下中小学生的一种刚性需求。因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尤其是分数决定升学命运的现实情况下,校外补课对提高中等及以下成绩的学生的成绩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同时,学生拥有兴趣特长,在入学上能享受直接或间接优势。换句话说,这种局面不改变的话,校外培训机构经过治理之后,有可能会导致补课费用进一步上涨,使得家庭在孩子校外培训上的经济负担更重,让很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直接失去参加校外补课的机会。
  2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假期补习如何真正降温》称,“影子教育”的产生,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不平衡有关,也与以考试成绩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相关。但父母或许也可以有更合理的“教育观”,教育并非一种简单的投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与投入等值甚至超值的社会地位。如果家长过分执着于教育的“收益率”,对孩子的品德涵养、心理健康、生活体验自然会有所分心,家庭本应承担的人格与美德教育将被功利教育污染。主流的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尽量防止考试成绩变成决定一切的指挥棒。“影子教育”的风生水起,家长孩子的趋之若鹜,似有喧宾夺主之势,会反过来让一些中小学校用更高强度的考试训练,强化选拔教育的工具价值,助长唯分数论的不良教风和学风。再往深层次看,“影子教育”的虚火,也人为加剧了教育的不平衡。“影子教育”的市场化逻辑,势必将收入水平不高的家庭挡在门外。
  力度提升
  3月9日《人民日报》的文章《“给学生减负”为何牵动人心》提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件小事引来不少家长关注,那就是“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表述。应该说,目前,考试仍然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要减负,还应克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策略,形成全面可行的长效机制。说到底,要从源头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杜绝减课时不减考试的表面文章;要“调结构”,着眼综合素质、调整课程大纲,也要“提质量”,减少机械重复,激发学生兴趣;要疏通机制的阻碍,也要堵住课外培训恶性竞争的漏洞……总之,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切莫把减负这一手段当作根本目的。可以说,减的是负,提出的却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大命题。出台文件、落实措施,都相对容易,但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谋定全局的策略,摆正各方的角色,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给孩子们“减负”,应该是一致的认识;素质教育,更是共同的期望。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将教育资源均衡化做实,才能真正让孩子们的童年丰富多彩。
  3月2日凤凰网的文章《打击校外补课乱象,更要抓好校内教学》指出,《通知》中频频出现“立即停办整改”“坚决纠正”“坚决查处”等关键词,让公众对专项整治抱以期待,并冠之以“史上最严”称号。校外补课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脱不了干系。因此,在打击校外补课之际,也要抓好校内教学。要严禁教师“非零起点教学”,推行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把学生的教育基础打牢,不盲目追求考试分数,从而保障孩子的公平教育权利,压缩校外补课的市场需求。对于违规者,要严厉惩处教师和学校、教育主管负责人,同时鼓励家长和学生积极举报,对举报信息认真对待,保护举报人不被打击报复。

相关热词搜索:校外 补课 立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