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0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nmzf/nmzf201812/nmzf201812164-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nmzf/nmzf201812/nmzf201812164-2-l.jpg
  2017年黄陂区在罗汉联合村,示范种植双季稻全程机械化高产示范片100亩。“早稻中熟品种+硬盘、硬地、红地毯集中育秧+小苗(3~3.5叶)机插+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管理+病虫草害专业防治+机收、机脱、机烘”。“晚稻中熟品种+硬盘、硬地、红地毯育秧+小苗(2.5~3.0叶)机插+配方施肥管理+间歇灌溉+病虫草害专业防治+机收、机脱、机烘。”
  1 基本情况
  早籼、晚粳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栽培高效模式,是一种粮食生产高效模式。即:头季种植一季生育期适中的优质早籼稻,早稻收割后再种植一季优质晚粳,并实现从耕地,插秧到收割全程机械化。
  2 产量效益
  3 茬口安排
  4 关键技术
  4.1 早籼
  4.1.1 品种选择。选择优质高产,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好的杂交稻品种“两优287”。
  4.1.2 适期播种。播种前进行晒种,后用药剂浸种消毒和种子催芽处理,于3月25日浸种。3月28日播种,先将拌有壮秧剂的底土装入硬盘内,厚度2~2.5厘米,喷足水分后使用播种机将催过芽的种子均匀播到育秧盘,机械覆盖籽土,盖土厚约3~5毫米,两优287大田亩按硬盘干谷2两,亩播种量8斤,约40个硬盘。
  4.1.3 控温管理。早稻播种后,前期出苗以保温控湿为主,立针期膜内温度控制在30~35℃为宜,实行旱管,当膜内温度超过35℃时,应揭开苗床两端的膜通风降温,出苗至1叶1心期,以高温控湿为主,促根下扎,膜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
  4.1.4 水分管理。水泥地育秧,因没有大田土壤吸水的保障,在管理中,水的调控作用非常重要,播种后至立针期需要高温高湿,二叶揭膜后气温正好逐渐升高,需要做到早见叶含露,晚见盘不白,白盘要施水,以旱为主,以利盘根,上午10点左右浇水1次,下午4左右点再浇水1次。
  4.1.5 揭膜练苗。两叶一心期揭膜炼苗,按照白天炼苗,晚上盖膜,雨天不揭膜,开始2次只揭一边,最后全揭开。
  4.1.6 适时移栽。早稻秧龄根据气温变化以25天,三叶一心至四叶期,株高20厘米左右及时准备机插秧,移栽时调节好株行距,株行距“25厘米×11厘米”,每蔸插4~5苗,亩插基本苗9.7万苗左右。
  4.1.7 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氮、磷、钾配合使用,亩施纯氮13公斤,其中60~70%作底肥,亩施51%三宁复合肥80斤。
  4.1.8 大田肥水管理。插秧后7天,亩施提苗肥尿素20斤,前期浅水勤灌,当苗数达到25万左右时排水晒田,抽穗扬花期保持适宜水层,灌浆后进行湿润交替管理至成熟。
  4.1.9 病虫防治。大田主要防治稻蓟马、二化螟、纹枯病等。5月9日左右防治蓟马一次,亩用15%毒死蜱70毫升+25%吡蚜酮20克兑水120斤均匀喷雾防除。5月18日防治一代二化螟一次,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10毫升兑水100均匀喷洒稻株中下部。
  4.2 晚粳
  4.2.1 品种选择。选择优质、高产、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好的杂交晚粳、鄂粳优775。如:鄂晚17、晚粳505等。
  4.2.2 适期播种。 晚粳播种期根据季早稻7月20日以前收割的,秧龄23天,确定播期6月30日进行水泥硬地红地毯育秧,播种的方法同上,大田播种量4~5斤。
  4.2.3 硬盘、硬地集中育秧。红地毯硬地育秧主要是控制温度、湿度、水分调控,防止高温烧苗。晴天温度过高时使用遮阳网,特别是在二叶一心时,高温超过30℃以上,每天必须浇水2~3次,同时加盖遮阳网,温度应保持在20~25℃才能避免高温烧苗。
  4.2.4 适时移栽。晚稻秧龄在23天,叶龄控制在3.5~4叶、株高约18~21厘米,“鄂粳优775”7月23日机械插栽,密度与早稻相同。
  4.2.5 大田肥水管理。晚稻鄂粳优775本着减少化肥用量,使用有机肥作底肥,亩施有机肥1000斤配合25%生物复合肥40斤,7月29日追施提苗肥,亩施尿素15斤。8月19日施穗肥,亩施51%复合肥20斤+钾肥20斤。
  4.2.6 病虫害防治。晚稻病虫害较多,虫害有二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害有纹枯病、稻曲病等。
  5 产量分析
  5.1 早稻。早稻“兩优287”在今年的全程机械化生产中,产量达到较高的水平,亩平理论产量509.2公斤,实产456.2公斤。早稻“两优287”丰产原因是茬口、品种选择恰当,同比、两优287品种在早稻生产中产量较高,米质优、抗性好、生育期适中。
  5.2 晚稻。晚稻“鄂粳优775”,在今年的全程机械化生产中,产量一般,亩平理论产量471公斤,实产420.5公斤。
  本次全程机械化连作试验较为成功,从早稻和晚稻生产上看,其产量表现为前高后低,病虫害前轻后重。因此、早稻选用两优287可行,晚稻鄂粳优775受气候影响,加上鄂粳优775抗病性太差,不宜作连作品种。建议:一是种植大户可加大推广,早、晚连作全程机械化模式。缓解季节矛盾,降低劳动强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选择优质、高产、抗病的晚稻品种。
  (作者单位:430300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双季稻 机械化 全程 试验 生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