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讲故事:王小列

发布时间:2018-07-05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vsd/dvsd201609/dvsd20160917-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vsd/dvsd201609/dvsd20160917-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vsd/dvsd201609/dvsd20160917-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vsd/dvsd201609/dvsd20160917-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vsd/dvsd201609/dvsd20160917-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dvsd/dvsd201609/dvsd20160917-6-l.jpg
  见到王小列导演的时候,已经临近傍晚,他风尘仆仆地刚从墨西哥看景回来,为明年年初开拍的新电影做准备。忙碌了一整天的他完全没有大导演的架子,依然耐心配合我们的采访和拍摄,虽然面带倦容,但是一直保持微笑,看起来气宇轩昂。
  王小列导演来自于著名的“七八班”。说起北京电影学院的“七八班”,很多人可能不太明白,但是提起引领中国电影开创全新艺术观念和个人风格特色的“第五代”这个响亮的名号,那可谓是如雷贯耳。中国电影“第五代”就诞生于北京电影学院的“七八班”。“七八班”是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统称,尽管他们人数不多,但是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浪般的冲击,是一个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影响深远的群体,赫赫有名的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田壮壮、黄建新、冯小宁等都“出身”于此。而王小列却并未以此自恃、自居。
  追随内心,不拘一格
  王小列是西安人,于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61年出生的他当时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他毕业的时候正值中国体制改革加速期,那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体制、社会的巨大进步,此时中国电影也随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生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诞生了一大批“现象级”的电影。
  或许是出于一种年轻人的任性,从北影毕业后王小列没有选择回自己的老家西安,那里有当时正值黄金发展期的西安电影制片厂,而是选择了远在四川的峨眉电影制片厂。也许天意如此,在峨眉电影制片厂他与米家山导演相遇了,这促成了两人在《顽主》这部当年颇受争议的作品中的合作。当整个社会都沉浸在“早晨八九点的太阳”那种积极向上的情绪里,灰色的带有戏谑腔调的《顽主》受到非议是自然而然的,但这部电影让王小列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是中国娱乐电影的一个横空出世,被后来许多影人奉为圭臬,十年之后,中国第一部贺岁电影一一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就有《顽主》的影子,而这部电影的摄影师也是王小列。
  在之后多年的创作中,王小列一直保持着较为多变的摄影风格,有爱国主义的《开国大典》,有浪漫、温情的《云水谣》,再到具有实验性创新的《黄土岭1939》,喜剧片《甲方乙方》,还有纪录片《转场》。这么多风格迥异的作品,王小列自由游走于不同的影像风格之间,既继承了学院派摄影风格的规范和娴熟技巧,这与他在北京电影学院受到的扎实摄像艺术训练有关;也不断创新并突破自己,通过变幻画面构图、明暗关系、黑白关系、虚实关系、色彩关系等,将寻常景象缔造为一场视觉创作,赋予影像更富足的内在情感和诗意。
  “没有特别刻意去做这种变化,有兴趣就会去做不同的题材,尝试不同的表现、表达方式,有的是题材本身就具备了视觉上的风格特征。”但在光影变幻的背后,他仍有自己的坚持,“风格首先是内化于心的语言,是内在的审美取向。虽然所面对的要表现的对象很多,但是你的审美是相对固定的,无论是戏剧的、历史的,还是现实的作品,都传达同一个审美倾向。这种倾向不会随着观众的审美趣味的转变而改变,因为作品背后的是创作者自己的专业素质,这是相对固定的。”在这些电影的风格转换中,王小列扮演了观察者的角色,超越了再现生活的范畴,将隐藏在电影中的世界呈现到观众眼前,从摄影师的角度对审美进行传达。
  摄而优则导
  “撮而优则导”已经变成了中国电影界的一条定律,有许多优秀摄影师转行做导演的先例。多年的摄影师经历让王小列深有体悟:“摄影师不能独立自己去做一个设计,而是方方面面都要跟团队组合在一起,都要存导演创作的意图指导下工作,电影是综合的艺术,这是一个综合的劳动结果。”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他也选择了同样的道路,开始有意地向导演转型,“身份不同,对作品的影响也不同,从摄影师到导演就是‘从具体做个事情到宏观去把握作品’的转变。导演是创作的核心,他的职能更像是一个融合各个制作环节的平台,善于统筹和协调,通过作品来完整传达自己对美学的坚持。”
  回忆起从摄影师到导演的心路历程,王小列笑了,“最大的问题竟是如何站在导演的角度考虑问题。初做导演,第一阶段是对摄影恋恋不忘,特别关注,不能很投入到导演的角色。对作品来说,这样的导演会使作品产生局限性。要有意识的摆脱这种影响,更加融入到导演这个角色中去。”从1991年导演了第一部作品《我有一片辽阔的蓝天》出发,王小列已拿过导筒20多年,成功执导了多部为人称道的作品。
  这是一个多元并存的电影时代
  如今影视作品的创作面临巨大的转型,休闲娱乐消费逐渐占据了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位置,观众欣赏趣味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电影票房成长力瓶颈显现。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的票房收入一直增长迅速,但是今年增长的步伐放慢了速度另一方面,电视的开机率正在逐年下降,电视观众的年龄结构已经出现老龄化倾向;而同时,视频网站正在崛起,正在形成超级内容主导市场的局面。
  对于网络的迅速发展,王小列很乐观,“网络更有潜力,人群更大。各种发行传播平台当下正共同、并行的发展,且互相促进。影像创作自胶片到数字,给网络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有了网络传播这个平台,也需要更大数量的作品。从胶片走向数字,让影视的门槛降低了,以往学胶片至少要4年,才能做摄影师,而现在拍摄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让想表达自己的人变得更便利,于是形形色色的作品也就更多了。”
  然而,影视产业的发展无论如何也绕不过“资本”这个话题。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一个行业,没有资本的介入很难实现规模化的发展,艺术与资本难以作为单独的课题被看待。作品是共同探讨艺术与资本的唯一选择,因为作品即是各个产业的交叉点,又是艺术本身,可以作为将经济问题、教育问题、文化问题等整合在一起的“媒介”。对此,王小列有他个人深刻地体会:“与以往的創作相比,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挑战最主要来自资本,也就是处理钱跟艺术的关系。当下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艺术与资本如何在一个比较好的点上结合。大部分投资方人只把电影当作理财产品,热钱的肆意涌入,想出一个好片子是很难的。就像热带雨林一样,看似生机勃勃,但是你死我活!”
  讲好故事,讲好不一样的故事
  面对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影视作品的创作仍在探索与进步中,面临着寻找全新创意的问题,观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就像是一句歌词“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王小列并不畏惧这种挑战,“今天所有的作品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都有一个平衡市场、娱乐、教育、宣传的任务。”他认为影视的核心竞争力是作品对观众欣赏欲望的把握能力和体现水平,这些作品往往是平淡的、温顺的,为了应对人们越来越显著的娱乐性消费趋势而创作,不能具备太强烈的艺术个性。同时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无法回避的变化,这使影视作品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创作者要在对观众的欲望扫描的基础上,同时进一步引导大众的审美趣味。
  存这样的观众导向氛围下,王小列跟谷锦云合作,在2014年一起创作完成了一部“特别”的军事题材电视剧《神犬奇兵》,剧情聚焦军旅中的“人犬情”,围绕一群军旅战士和骁勇善战的军犬而展开,叙事策略丰富多样,既有同类影视作品中的铁汉柔情,还有令人捧腹的喜感。谈到创作缘由,他坦言”每个电视台对作品的风格、对作品的选择都不
  样。这部是针对定位于。‘快乐中国’、主打青春牌的湖南台金鹰独播剧场的定制作品。加入了动物元素,也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硬汉与宠物确实是一个奇妙的组合,好比钢琴配唢呐,两种看似相去甚远的元素,却能相得益彰,备受观众的欢迎,一经播出就获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和话题度,网络点击三天破亿,开创了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个新方向。“一部优秀的作品,最终留下来的不是精美的视觉效果,也不是流行的时尚与技术,而是力图使作品在思想上更深刻,不流于表面。”这可以说是他对自己艺术追求的总结吧。

相关热词搜索:讲故事 影像 王小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