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论语》

发布时间:2017-01-19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感悟《论语》篇一:论语中的人生感悟

《论语中的人生感悟》

——读《论语》有感

暮春时节,青青校园中弥漫着学氛书香。一场别出心裁的小雨,静静的润湿了青青闽科的每一个角落。可能是这位东方圣人太美,想写篇书评,抒发自己在《论语》的所感所想。也许是我过于灵动的目光常常无法收集心情。竟一拖再拖,以往行事简捷的我,终于沉下心来,踱步来到图书馆四楼,坐下,拿起笔,却已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位身高九尺有余的智者,满面苍苍的屹立于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在素有礼仪之邦的国度。一个民风淳朴的乡村,一位书生,耳闻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眼见世风日下。苦苦思考,与国家,社会,人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并将其传之诸门人,这个思想的核心便是国家之善治,社会之序,为人之诚。 然而乱世不用典,他的治世思想,自然没有了市场。虽周游列国九年有余,百般游说,却不为所用。偶然一试,也归于失败。因此他虽有耶稣般的救世精神。他之死一定是郁郁寡欢的。所幸的是他的弟子记录并践行了他的言行和思想。从此便自成一家,流芳千世,造福万代。

千百年来,自汉朝一统后,统治者开始发现。这种以“仁”和“ 礼”为核心的治国方略,治国可使国泰民安,安民可使民从乐顺。这种以讲就尊上,尊崇社会秩序,鼓吹人人老实相待的思想,正为统治者所必需。于是儒学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大行其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其设为官学,到了宋代更是有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浩然。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皇帝变,而尊儒术不改,经二千年不衰。 回想孔丘他老人家一生,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悲欢离合。少时丧父,家境贫寒,中年周游列国而不得用。老了归家育弟子三千,贤达七十二人。虽死但思想永留万世,他老人家也该含笑九泉呀。 即为圣人也是如此,尔等凡夫俗子,贤达不及圣人,聪颖不逾智者,更应珍惜人生,努力学习啊。

细品《论语》前后不过二十篇,洞察全书以“仁”、“礼”为贯穿。均为孔子或其弟子的言行,可称得上散文。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点到即止,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可谓“夫子风范,溢于格言”(《文心雕龙》)。整个《论语》以孔子为中心谈到何为“仁”,何为“礼”,何为“君子”;如何做人,如何施教,如何治国,其中字字精髓,句句佳言。《论语》很成功的刻画了一些门人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辨,曾皙的潇洒脱俗等。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素质,进德修业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根据(《颜渊》)同是弟子问仁,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仁”。对于颜渊,学的比较深入的学生,以“仁”的本质作答,而仲弓和司马中则以表意向答,可谓夫子因材施教之良苦用心啊。

读完《论语》感受最深处实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尽在茫茫一瞬间,人的核心便是为人也。夫子对做人要求更为详尽,大致可分为三点。

孔子认为做人其首要,要讲究仁德。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文学”(《学而》)这些都是孔子对其弟子的基本要求。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则尊敬师长,为人谦虚诚信,怀有一颗博爱之心。而这些却蕴含了最实质的内容。子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其意为,如果不这样做,学习礼乐又有什吗意义那,可见仁德乃做人之根本呀。

其次,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正直为本,做事认真负责,做人善良真诚,要立足长世非要正直不可,而至于巧言令色之辈,其欺世盗名一时,而最终被人所唾弃留下千古骂名。

再次,做人要全面认识自己和不断完善自己。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可见孔子每天都会反省自己,别人托付的事情是否尽心竭力去办了那?和朋友之间是否以信字开头那?师长之传,书

本之学,当身体力行。可见孔子强调要从自身出发来不断完善自己。圣人尚且如此,而处于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每天过的浑浑噩噩的又其在少数;更何况夫子所希望的“志在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六艺”(《述而》)的全面发展那。呜呼哀哉!

上述三点皆孔子在《论语》中所推崇的做人首要啊。人生在世要做好以上,又谈何容易那。是啊,刘禹锡曾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寒山怀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反差,足以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人怆然泣下。每当捧起这部二千年前的儒学的颠峰之作时,心里无不感慨万千啊!

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二千零八名演员击缶高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还是在一九九八年巴黎的世界学者宣言上“人类如果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都让人感受到《论语》中孔子的智慧,正在以他博大的胸怀,造福世界的千秋万代。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论语》中孔子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其为人也,发愤而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儿”。字里行间中,都表现出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虽历尽艰辛却处之泰然。这种志向何等珍贵啊。回想年逾六十二的孔子,方能说出如此豪迈的话语。而我等,正逢血气方刚之年,激扬澎拜之时,每天只知道坐在电脑前,昏天暗地的度日,实在不应该啊。

我每天早晨都在感激新的一天,都在努力的改善自己,性情虽远不及孔子的圣贤,但也算三省吾身吧。从现在起让我们在闲暇之余,都捧起那部被遗忘的经典吧《论语》,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磅礴生命。我们无需在迷茫中徘徊,看清这一切今天你可以支配所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我们扬帆起航,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感悟《论语》篇二: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感悟《论语》)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感悟《论语》篇三:论语感悟体会

论语感悟体会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 感悟 于丹《论语》感悟视频 读《论语》有感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