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生

发布时间:2017-01-21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孔子的人生篇一:范文17:孔子人生七阶段

北京金建英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孔子人生七阶段

金建英才 800hr@800HR.com 智慧创造未来

孔子的人生篇二:人生的导师——孔子

《人生的导师——孔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一生求学进取、追求人生之道的历程。

2.学习孔子不舍恒心的精神品质。

3.了解介绍人物时既要抓住主要特征,又要融入作者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孔子生平。

2.积累孔子的名言,学习孔子不舍恒心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1.了解介绍人物时既要抓住主要特征,又要融入作者情感的写法。

2.文章思想内容的感知。

【教学方法】

1.运用评点法,通过写及时感受理解孔子的人生魅力。

2.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了解介绍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今世界,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文化正被世界各国关注。在许多国家兴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兴起了解中国文化的潮流。在国外建立了许多“孔子学院”。为什么这些传播中国文化的学院都以孔子命名呢?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呢?在今天的课文中我

们将了解到一些知识,也许会找到答案。让我们学习复旦大学郜元宝先生的文章《人生的导师——孔子》。

二、作者简介

郜元宝,男,汉族,1966年生于安徽铜陵,1982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1992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史、鲁迅研究、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一)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同学讨论互助解决疑难,在句旁写出它的大概意思,并谈谈这些话对自己的启示。

例:“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意为“我年轻时地位卑贱,因此能够从事很多低下的劳作”。

“恒惑德之未修,学之未讲”的意思是孔子经常为自己没有修养完美的德行、没有很好地进行讲学而感到困惑。

(二)层次结构

1.本文介绍了孔子的人生简历,请你为他写一个简明履历表。

明确:求学进取境界不断提高。

3.说说哪些段落谈到了孔子对我们的人生指导。

明确:文章的第3~6自然段。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3、4自然段,点出孔子是人生的导师。第二层次为第5、6自然段,将孔子一生不舍恒心地追求精神与“人生导师”相结合,作简要的介绍。

4.课文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总结全文。

5.小结

本文是一篇文字纯朴、内涵丰富的介绍人物的文章。

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简述孔子生平,概括孔子的主要特征——“一生求学进取境界不断提高”。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3、4自然段,点出孔子是人生的导师。第二层次为第5、6自然段,将孔子一生不舍恒心地追求精神与“人生导师”相结合,作简要的介绍。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

(三)把握课文内容

1.通(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孔子的人生)过对孔子的生平的了解,你认识到他具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好学,所以博闻多能;勤奋刻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乐观积极等。

2.这样的孔子,你认为他能做人生的导师吗?为什么?结合课文谈一谈。 明确:孔子的经历给我们启迪,孔子的言行可以做我们人生的向导。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出身低贱,但是能专心做事,并积极乐观地做好,实现人生价值,成为让人尊敬的人。

孔子敏而好学,一生求学进取境界不断提高,让我们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 孔子把讲学和个人的修养看得同样重要,一部薄薄的《论语》,其中充满了他善良、智慧的教诲。这些大多是对人生的指导。

不同于西方古代的圣哲,孔子主要是对具体人生做出切实指教。

“孔子不是以单纯的学问教人,而是以全副的爱心教人。”“就像一个蔼蔼长者

面对面和我们倾心而谈似的。”

“这样的人,的确有资格做万世的师表。”

四、总结

课文以简练的语言,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生导师。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使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更加光辉绚丽。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从课文中我们能了解孔子的生平,孔子在他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人生宝贵的财富。那么在这些思想的珍宝中,什么才是孔子精神的实质呢?借助课文我们一起探讨。

二、讨论研讨

(一)讨论精神实质

1.“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内容吗?

明确:学道不倦——无论什么事,都做得非常之好。他特别好学,??所以博闻多能。

诲人不厌——如:孔子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感到人不学无以成材,无以用世,所以他好为人师,诲人不倦。

他说他“恒惑德之未修,学之未讲”,把讲学和个人的修养看得同样重要。 周游列国讲学;一生宣扬“仁”的学说;感到“吾道穷矣”,不知道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即使如此,他对学生,还是讲他自己“吾道一以贯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等。

发愤忘食——如:为实现“仁”的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居无定所,颠沛造次,历经困厄,别人说他“累累如丧家之犬”,他也无可奈何地承认“然哉,然哉”,但艰难险阻,并没有击垮他。

乐以忘忧——如:在路上遭围困,生命都受到威胁,孔子还弦歌不绝。 不知老之将至——如:从五十五岁一直到死,他都是周游列国,聚徒讲学。

2.以上这些语句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引导:“不倦”、“不厌”、“忘食”、“忘忧”、“不知老”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为了理想“不舍恒心”,一生进取,终身追求的精神实质)

(二)写法分析

1.由此看来,课文最后一段孔子自评的话是否贯穿全文?

2.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有很多内容可写,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与这句话有关的内容。

明确:最后一句(或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也是孔子的精髓所在。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介绍的材料很多,要在有限的篇幅内介绍他,作者必须围绕一个主旨选取材料,并有机地组织安排材料。以集中的材料,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如果面面俱到,给人的印象反而不深刻。

三、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感受孔子对人生的教导,从文中看孔子对人生有哪些切实指教呢? ⑴孔子指导人生,重点在“仁”。

⑵孔子倡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⑶孔子认为个人应该尽量发挥所学,为社会做贡献。

⑷孔子认为做人要讲究志气。

⑸孔子重视人的乐观精神。

⑹孔子认为要以“义”为标准决定取舍。

2.孔子的这些“具体人生的切实指教”从何而来?时隔2000多年,于今看来,是否仍有指导人生之功用?请联系实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谈谈各自的看法。 例如: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就像我们,将来要有一份工作,只有不断进取,才会不断进步,开拓新的天地,有所创新。面对艰难险阻要时刻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发挥自己所学,为社会作贡献,把每一份工作做好,实现自己最大价值。

3.文中说道:“正是有了孔子这位人生的导师,中国文化才雄踞世界,历久弥

孔子的人生篇三:孔子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

孔子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

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由于人性向善,所以每个人都对“别人”负有某种责任。

一,思考焦点

孔子多次让学生“各言尔志”,因为从志向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命蓝图与奋斗目标。既然如此,为了认识孔子,上上之策不是要从孔子的志向入手吗?

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这种志向实在太过远大与伟大,孔子想做到:让老年人都得到赡养,让朋友们都互相信赖,让青少年都得到照顾。这是大同世界的理想。

问题是:孔子一生未能实现这个志向,不仅如此,古今中外也不曾实现过这个志向。那么,孔子所说的是不着边际的乌托邦吗?他曾教导学生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自己应该很清楚为何要立定这样的志向。因此,除非孔子是徒托空言,否则我们就要认真看待他的志向,并且,如果无法理解这种志向的根据何在,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孔子。

在这个志向中,“老者”与“少者”都是泛称天下人,并且都属于弱势群体。请问:孔子为何要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孔子所说的志向,是他个人的选择,还是他为人类所做的选择,若是为人类考虑,就必须由说明人性着手。

二,孔子说过“性相近,习相远”

意即: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千差万别。如果未受教育或不知

戒惕,就难免陷入困境。人有身体,随之产生本能、冲动与欲望,这些统称血气。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由血气来看,人必须一生谨慎。不过,人还有心智。可以超越血气的控制,自行选择如何处世。这种选择就是:要不要真诚?要不要发挥人性中异于生物血气的那一部分?由真诚可以产生行动的力量,关键在于自觉的心。《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的一段资料,是我们了解孔子人性论的重要依据。

我们由此整理出孔子的想法。首先,人的社会一定有“伦理”规范(如,为父母守丧三年的制度);其次,伦理规范的基础在于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情感(如,不守丧三年则于心不安);然后心理情感的共同来源是人类共同的“生理”状态(如,小孩三岁才可离开父母之怀)。因此所谓人性,并非生来就固有的,而是在“生理、心理、伦理”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体现”出来的。

孔子知道心理情感的重要。所以在开导时,总是希望他们既能真诚自觉又能立志上进。这些都是个人可以把握及负责的。两句话最具代表性:一是“我欲仁,斯仁至矣”,二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我们暂且把”仁“字理解为“行善”,那么行善就看一个人是否愿意,只要他愿意,一定有力量可以做到。孔子这种兼顾“血气与仁”的人性论是符合我们的经验观察的。

三,一以贯之

身为哲学家,孔子宣称自己的学说是“一以贯之”的。他有一个中心思想,那是什么?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答案显然不正确,因为一,曾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并且资质鲁钝(参也鲁);二,“忠恕”明明是两个字,谈不上一以贯之;三,曾参后来又说过:“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个“仁”字才是孔子的一贯之道。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一百余次,综合观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仁”是“人之性”:这时“仁”所指的是真诚;人只要真诚,则心理情感充分彰显,形成一股力量,愿意主动行善,实践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这种人性可以称为“向善”。二,仁是“人之道”:弟子问仁时,孔子因材施教,告诉他们如何“择善固执”。三,仁是“人之成”,像“杀身成仁”一语即为明证,表示仁是人的生命之完成。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说是“止于至善”。

由此可知,孔子是以一个“仁”字,把人类的生命贯穿起来。为了实现人生的目的,人需要受教育,明白道理,并且保持真诚的心,修练品德。知行配合,经由改善自己而造福社会。

四,认清“善”是什么

世人无不强调行善避恶,但未必明白什么是善。分析孔子所说,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由于人性向善,所以每个人都对“别人”负有某种责任。

“别人”一词包括天下人在内,所以孔子的志向必须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们大家的志向也同样是如此。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 人生 孔子的人生智慧 孔子的人生坐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