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感悟

发布时间:2017-01-22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行走的感悟篇一:行走、追求、感悟、继续追求

行走、追求、感悟、继续追求

人活在世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不知道自己真正所追求的,而只是一味的按照别人的建议和指导,无思想的去学习和从事自己被告知应该从事的职业。

对于生活的愿景,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见解。有的人希望指点江山,有的人喜欢闲适淡然,有的人憧憬都市的繁华先进,有的人享受乡野的静谧自然。然后就听到某个教授说:人生的韵味,在于品,不在于说。我想,我仿佛能体会这其中的深意。寓品于行中,开始了我的旅途。20多年光阴匆匆而过,高低悲喜一一尝过,感叹一声“世事无常不可测”。生命前进的过程大致就是,在一定的基础上,沿着预期的大方向演进,也常常伴随着突如其来的变动。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不过只是整个演进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者画面,那是现状的集锦而非过去或者将来。现在的天使可能是曾经的恶魔,而现在的恶魔可能善良单纯过;现在的平淡死寂可能是过去的繁花落尽,而沉舟的侧畔依然有千帆经过。 行走在路上,虽然肢体可能由于外在物理条件的缘故而倍受折磨,但灵魂和思想却是可以超脱于现实而神游于九天之外。看过从纳粹集中营中活着出来的人的自述的视频,终体悟到这么一个道理:志向决定你走多远,心态决定你活多长。所以,览大国之千色,神游于九天之外,实属快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兄台可乎?凡事做最坏的打算,多方的考量和计划,付出实际的努力和行动,天无绝人之路,

你终会收获你所期待的人生。 有着挚真的热血、清俊挺拔的风骨,所以心境明阔,志高气洁,这大概就是古人对于贤人骚客的定义吧。虽然我可能成为不了像他们一样的人,但我仍然保持着年轻健康的心态,这终归是好的,我始终为之庆幸。

不喜欢矫情萎靡的文字,喜欢青春活力的调子,就像我现在的心态一样,山雨欲来风满楼,我自岿然不动。可能我的阳光有点与众不同,偏偏喜欢在阴冷的天气里闪出光来。成人以后,依然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人不能冠以“叛逆”的标签,而应该叫做个性。而这种个性,足以支撑你趟过一条条迷惘诱惑的深渊,如净叶一般不沉于外境,轻装前行。

行走的感悟篇二:行走在路上,感悟在心间

行走在路上,感悟在心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远离城市的喧哗,找一处清净,约上几个朋友,来到大山深处八里沟。 初春的山,还不是山清水秀,鹅黄色的迎春花却是开遍了山头,虽不是覆盖整座山,却也有似姑娘头上的一支发簪,千娇百媚。山下的树木发出了嫩芽,给整座山带来生机。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景。虽然不知道冬天、夏天、秋天她是什么样子,春天的大山呈现的模样,也大概能够想象得到其它季节的样子吧。

一路上山,不走寻常路,见到不一样的风景,感受到驴友、拍客的热情,或许就是我们这次旅行的意义。

在这座大山之间,过去的主人公刘秀,在这里留下了他的传说与事迹,这座大山也因为有了他的故事而变得意义非凡。登上玉皇宫,走过一线天,感受着大山赐予我们心灵上的震撼。走到岔路口,一行人一致选择了探险区未开发的山路。越走越高,原来看似很远的山峰,一步一步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越过这个山峰,到达另一个山峰,一路上驻足仰望或是俯瞰,山中风景一览无余。

路上碰到很多驴友,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大山深处探险,热情是我对他们最好的定义。有迎面走来的、有一同在路上的,三三两两,有说有笑,游走于这山间,不禁要对大山呼唤,声音回荡在山间,瞬间觉得自己与大山相比是那么的渺小,心中涌现着一份感动,这是大山所赋予的。回归自然,才真真切切的感受自己心灵上的那份纯净。

晚间一行人没有下山,住在山上村落人家抱犊村,一个七户人家的村落,接待着来自不同地方的驴友们,朴实是他们给我的最大印象。第二天一早,顺着溪流,沿着山路,踏上了去七星岩的路。溪水在流淌,时而缓,时而急,时而大,时而小,虽然天气有点冷,但心还是一直朝着那源头,想要探个究竟。终于,来到溪流尽头,走到不能再走下去的地方,水流在下面冲冲击出一个大大的深潭,泉水哗哗的流下,这才是山间真正的声音。

两天加一晚的时间,没能将八里沟整个转过来,可大山的气息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那是一种磅礴,一种**,一种使人归于宁静的气势。行走于山间,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什么烦恼痛苦、压力迷茫似乎都不存在,有的就只有你自己和你脚下的这座山。

可是我们总归要回到现实的生活之中,压力烦恼还是会有的,但心里却多了那一份记忆与感动。带着这份记忆与感动,再去为生活奋斗,心情、心境会是另一番的感受吧。

行走在路上,感动在心间。朋友,工作累了,生活没趣味了,背上行囊,去亲近自然吧。

行走的感悟篇三:《行走在》读后感

从日本的垃圾处理所想到的

——读《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有感

去年暑假,本想去日本旅游,后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去成,这时学校里刚好发了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它是2007年《岩松看日本》的文字稿本,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读了序,才知道了白岩松日本之行的原因:2005年,中日关系处于低谷,而白岩松认为对于中日关系的真正正常化,要靠中国的实力。中国强大了,一切就好办了。而走近对方,了解对方,是了解自己,并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一条重要途径。

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靖国神社”以及和它相对立的“和平博物馆”,“旷日持久的劳工案”,日本著名的歌手、漫画家等等,其中不少内容让人读着心情沉重,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描写日本垃圾处理的章节。

白岩松来到了日本的孙子市,它从1981年就开始实行垃圾的分类回收了。日本垃圾分类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当初他们把垃圾只是分为报纸、杂志、瓶、罐等7类,而如今则细到了17类,比如说瓶类还分为无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等。对于可以回收的垃圾,日本市民都会自觉地把它处理后才送走,比如说旧报纸要放整齐并捆好,一些瓶瓶罐罐要清洗干净。垃圾一周回收两次,有些垃圾的回收周期要更长些。到了该收垃圾的时间了,市民们会把分装好的垃圾送到指定的回收点去。而在垃圾回收点,每个垃圾袋的上面都蒙上了一个网罩,以尽量保持这里的清洁,而收、放网罩等工作就是由当地的家庭来轮流负责的。

日本是一个号称“不产生废料垃圾的国家”,那么日本的公共环保又做得如何?为此,白岩松一行还特意来到日本东京一个比较大的超市,在这里他们发现一个很特别的细节:市民们在超市里买走用白色塑料饭盒装着的东西后,使用完毕后还要把饭盒交回来。而很多回收的白色饭盒已经被洗得相当干净,据当地人介绍,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个超市在整个一月份回收了牛奶纸袋36公斤,塑料瓶子25公斤,白色饭盒15公斤,白色饭盒非常轻,整个一月份回收的个数是5538个,2月份是5885个。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也听说过日本垃圾分类做得很好,想着跟我们这儿也不会差太多,也就是社区里有很多的分类垃圾箱,大家能自觉地把垃圾按要求倒入不同的垃圾箱而已。没有想到的是,日本的垃圾分类是从家庭内部开始的,垃圾送出门前有这么多道程序。我们常常说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对待一些小事的态度上就能感受到。要了解日本这个民族,从他们对待垃圾的态度上,不是就能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们的那种认真,一丝不苟,

持之以恒。正因为如此,从日本回来的游客才会感叹:日本真干净,日本的水真清,天真蓝;正因为如此,日本才会成为世界上先进的环保国家之一。

而我们这儿,入秋以后,雾霾充斥的日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临放寒假前,冷空气过后,终于迎来了清新的空气,瓦蓝通透的天空。中午,我们一圈一圈地在操场上散步,尽情享受着这明媚的阳光,贪婪地呼吸着这新鲜的空气,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知道:这样的日子不会太多,说不准什么时候雾霾又有会卷土重来。你看,连呼吸新鲜空气都成了奢侈的事情,这是多么的可怕!可见,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我们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却没有行动。打开电视,你会看见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提倡过年不燃放烟花鞭炮;提倡绿色出行,少开车的等等。我觉得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过年的时候,劝导家里人不要再燃放烟花爆竹,要有年味,在自家门上贴副对联,剪个窗花,挂个灯笼,不是一样也很喜庆吗?而平时的出行,近距离的尽可以选择骑自行车,既环保还能锻炼身体,一路上又能欣赏自然风光,多好的事啊!我觉得我们现代人并不缺乏环保的意识,缺乏的是一种“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意识。一边在埋怨着这让人窒息的雾霾,为我们下一代的生活环境深感担忧,一边即使是再短的路程,也不愿走走路,骑骑车,离开了汽车几乎是无法行动,认为环境的整治那是国家的事。回过头来再来看看日本市民,他们则认为环境是自己的环境,保护环(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行走的感悟)境也得从自己做起,他们的行为是那么的自觉。

是啊,环境是我们自己的环境,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伸出我们每个人的手,让我们共同去擦亮蓝天,播撒绿色吧!

蒋惠英

相关热词搜索:行走 感悟 徒步行走的感悟 青春行走感悟临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