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感悟

发布时间:2017-01-23 来源: 人生感悟 点击:

哲学的感悟篇一:感受身边的哲学

感受身边的哲学

—兼谈哲学的魅力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身边的哲学世界。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名人关于哲学的一些观点。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小逻辑》。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1—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

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世界上,是先有的石头,还是先有人们对石头的认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因此,唯物主义者认为先有石头,后有人们对石头的认识,而唯心主义则相反。再比

如,你相信世界上有鬼神吗?一般,唯心主义者,准确的说,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相信有鬼神之说。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者。

你认为宇宙中,有外星人的存在吗?你觉得现在没有多少关于外星人是新闻,是我们认识不到,还是因为科技不够先进而导致的调查不到?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没有同一性,主张世界不可以认识或不可以完全认识,而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世界可以被认识。

以上的两点,就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例,这两个实例反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针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针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此刻,哪怕是你一动不动地坐着,实际上,你还是动了。对于身边的事物来说,你也许没动,,但是地球是时刻在转动的,无论是公转,还是自转。再比如,同学从你身边经过,以你为参照物,是他(或她)动了,但是如果以你的同学为参照物,是你在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以及科学实验等,都是实践活动。可见,人的生活离不开实践。

此外(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哲学的感悟),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规律为前提。“大跃进”的过程中,有过这样几句话“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等。“大跃进”运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盛行,人民生活困难,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唯物论的理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据统计毛主席一生共讲过128次“实事求是”。并对中共中央党校的校训规定为“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至今,中共中央党校门前“实事求是”几个大字仍屹立在门前。 哲学中的辩证法包括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等,以下几段,我就阐述一下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实例。 你身体的各个器官是有联系的,你和你父母是有联系的,中国和外国是有联系的······可见,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而且联系是多样的,有直接和间接地

联系,有内部和外部的联系,有本质和非本质的联系,还有必然和偶然的联系,因此,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以我们中国来说,由一开始的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到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再到最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哪个阶段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不是经过许多波折,但最后都成功了。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质与量互变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前人告诉了我们许多这方面的道理。

水滴石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它蕴含了质与量互变的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每一滴水滴滴到石头上,可以看做是量的积累,而最终石头被穿透,可以看做是质变,即水滴量变的结果。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的一些思想观念对现代产生的重大影响。比如说,三纲五常、克己复礼等。但是,我们现在不提倡这些思想,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改进,才有了现代的一些思想观念。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国家领导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提出的。

认识论包括认识、实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下面,让我为大家举几个实例论述一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你会有各种各样的认识,而你的认识或者客观得到的认识,不一定完全正确,需要你用实践去检验,只有在实践中,你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

认知活动是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我们所学习的一些公式,大多都不是一次性得到的,都是某个人不断实践,得出的一个结论,再由后人不断修正,

最终有了公式,定理等知识,而这些知识,也是会被我们用到实践中去,或许有一天,还会有人发现某个结论有误。

只有我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从实际出发,才能使认识转变为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87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上,中国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代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断言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

几年前,一股“文化衫”非常流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一种服装的流行,反映的是某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或社会意识,而一定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又是对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某种反映。”所谓“文化衫”,就是涂有颜色、绘有图案或写有文字的一种带有文化气息的汗衫。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人们在服装穿着上开始追求一种放松、自由和个性化。美国人的“文化衫”,以其形式不拘一格,色彩、图案、文字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为一些人所认同。“文化衫”就在这一时期流行起来。“文化衫”的风靡一时,正是人们通过服装穿着来表现自主、平等、竞争、公开、公正、创新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而这些新思想、新意识恰恰是市场经济刚刚确立的现实反映。

改革开放前,对人最普遍的称呼是“同志”。因为那时候人们热衷于搞政治斗争,比较讲究身份地位、政治立场,讲究志同道合。改革开放以后称“先生”、“老板”的越来越多了。因为搞市场经济,承认利益差别,鼓励发财致富,被

别人称为先生或老板,当然不会反感。这些都是语言这种社会意识对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鲜活反映。“小姐”一词含义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尊重人们的主体地位。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而同时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人民贫穷,技术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正当此时,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思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和热烈拥护。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开始出现变化,人民思想得到解放。人民群众纷纷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洪流中去。这使得中国从一个尚有两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与世隔绝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有着活跃市场的强大经济体,并减少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贫困人口。这样一个例子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意识指导了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进行的阶级斗争促进了社会发展。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聪明才智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革命。因而,从这方面说,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及其最高形式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有: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在具体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需要有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工人阶级政党一条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要旨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凝结在一起,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科学地概括和提出工人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坚持

哲学的感悟篇二:对哲学的感悟

学哲学的感悟

作为展现人类独有智慧,区别于无思想的动物的一种学科,哲学是了解人类社会、人类文明,以及了解创造社会、创造文明的人类本身的一个必经之路。如果不学习哲学,没有对哲学起码的认识,就想研究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水中捞月。既然这样,如果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以及此民族的行为,如果不了解这个民族的哲学,是不可能了解这个民族的。为什么哲学拥有这般强大的功能?这就要从解析哲学本身的特点入手,通过了解哲学这门伟大的学科,来发现哲学在人类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

哲学是爱智慧之学,即热爱智慧,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教人热爱智慧,海德格尔曾说:哲学旨在启人深思,这是哲学特有的精神,如批判、反思、勇于置疑、讨论、争论。任何人类的进步都可以认为是人类思维扩展、思想进步、对未知探索的结果。正是哲学这种启人深思的作用,使人类思维得以扩展、思想得以进步、对未知充满好奇,也正是批判、反思、勇于置疑、讨论、争论,促使人类智慧得以进步,使人类产生无比的好奇,进而去探索未知,寻找答案。在探索的过程中创造文明,改变社会,使人类进步。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人人都有世界观,世界观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世界观有两种,一种是自发形成的,另一种是自觉形成的。前者是通过接受别人的教授而形成的,后者是在成长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对是非对错,好坏美丑的主观判断。如果说世界观是怎样认识世界,那么方法论就是解决问题的原则,指导人们怎样改造世界。在拥有正确的世界观的前提下,改造世界是要“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就需要有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即正确的方法论。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改造世界,但是,哲学不是个性的、个别的、特殊的认识,而是一般的认识,是对世界的普通认识,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终极真理。哲学提供指导性的东西,通过哲学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将会得出解决问题的共同途径和一般途径,而不是具体做法。 哲学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即我们认识事物应该从事物的本质入手。只有认识了本,才能追本溯源,才不会本末倒置,求本成为了人类文化的起源。哲学本身就是作为对世界、对宇宙、对人类的终极问题的思考。正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索,人类才开始认识自然,从而形成自然科学;正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索,人类才开始认识自己,从而形成人文科学等等,任何人类文明都始于对事物本质的探索。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指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前者即讨论意识先于物质,

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还是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对“意识和物质”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形成哲学的两大阵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哲学的另一个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罗素说:哲学是介乎神学和科学的东西。神学偏于感性认识世界,科学偏于理性认识世界。感性可以带来神学,通过对未知事物的主观想象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寄托,但它不能给我们真真切切的解释,显得虚无缥缈。理性可以带来科学,带来现代化,但它给不了我们伦理、道德和感情需要。而哲学是二者的完美结合。哲学是理性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又是感性体会事物的途径。哲学强调事实本质和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遵循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来改造世界,达到为人类所用。同时哲学又强调人类感情和伦理道德,通过理性思考得出理论,通过实践理论的过程中又使用感性认识操作实践,得出最适合人类需要同时又符合人类评判的标准解决办法。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其文化、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其文明、一段历史如果没有其独特之处,就如一个富丽堂皇的寺庙里没有神作一样,那些高贵的外表只是虚伪的。哲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一个社会文明的一部分、一段历史发展的结果,同时哲学作为指导民族文化、社会文明、历史发展方向的方法论,其作用时不可磨灭的。

综上种种原因,我们得出:哲学是我们人类需要掌握的一门学科。尤其是我们——未来世界的主宰者,更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通过哲学的方式,严密的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把未来世界、未来社会改造得更加美好。 至于何为正确的世界观,何为正确的方法论,马克思指出:真理应该是经得住实践考验的。有人说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实践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在这个新时代需要掌握的哲学理论。封建社会救不了中国,大清帝国终于在列强的炮火中消亡。资本主义社会救不了中,孙中山辛辛苦苦的经营成果被轻易窃取,中华民国最终不堪一击。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共产党把中国从水生火热中解救,并经过短短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让中国恢复元气,重新在世界舞台上闪亮耀眼,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因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哲学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指导思想,将马克斯主义方法论作为我们改变世界的指导方针,最终必会实现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社会理想,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哲学的感悟篇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感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感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门课对我们理科生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学校之所以安排这门课也不过是想让我们混个学分走走形式罢了,学习完《马克思主义哲学》后让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提高了社会化的程度,使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断的激化,是创立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为科学地提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社会历史前提。进入19世纪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的性质,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前提和条件。而其理论来源主要是西方哲学史上积极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和18世纪-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推动。

理解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自有人类以来,思维和存在就是两类最基本的现象。两者的关系是人和世界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任何哲学问题都无法回避,首先要回答;在哲学上,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解释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从而也决定了全部哲学的方向、性质、进而成为一切哲学争论的基础,是划分基本哲学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世界生活中,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解决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还有就是懂得了什么是实践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主体在神经中枢发出的命令指挥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行为,是主体生活的担保和根据,是主体的一种可靠的生活方式。实践反映了主体的生存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表明了主体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实践是主体对客体对自己的作用、刺激和影响做出的反作用。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认识不断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提供认

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第一实践提供了解决认识新课题的经验材料。第二实践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生产实践还为科学认识提供必要的实验仪器和工具。 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的分析和综合的抽象能力从根本上讲是来自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活动。 人的推理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目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推理是"行动的推理"。正是只有行动的推理才有逻辑的推理是先有实践的逻辑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 总的来说,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明白了 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

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而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社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所以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此外,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用尽了各种办法来尽量地剥削工人,而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所以生产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而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是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原因有:第一,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工程。

除了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也构想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扬言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历史性的飞跃。过程中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严重的挫折;既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又有深刻的历史教训。但我们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同时人类也必然会走进共产主义。

以上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现在虽然结束了对这门课的学习,但我仍会在课下抽出时间继续深入学习。因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

相关热词搜索:感悟 哲学 学哲学的感悟 教育哲学的感悟论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