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民意吸纳与反馈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1 来源: 主持词 点击:

 新加坡政府民意吸纳与反馈机制研究

 —— 以民情联系组为例

  作者:张键(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

 指导教师:吕元礼(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新加坡政府民意吸纳与反馈机制的主要执行机构是民情联系组(前身是民意处理组),该组织致力于鼓励民众参与民意反馈、建立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渠道,具体工作包括举办民众大会、进行民意调查、成立政策研究小组等,并依托电子政务体系,发展新型的民意收集与政民互动平台。本文以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为研究方法,分析民情联系组在扩展与鼓励公民参与、收集和评估民情民意、协助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功能,并总结了民情联系组模式对我国民意机制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民意;吸纳;反馈;民情联系组

 引言 新加坡作为一个人口和资源稀少的东南亚小国,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执政党人民行动党廉洁高效的决策和管理。人民行动党在致力于根据国家

 利益进行科学决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于发展民主协商制度,增强民意吸纳与反馈。通过成立民意处理组(后改组为民情联系组)这一机构,开设公共论坛和一系列会议,建立一条政府了解民情、与民众沟通的纽带,让公民拥有一个发表意见、了解政策和参与国是讨论的渠道。民情联系组的一系列工作为促进多民族社会的繁荣稳定和新加坡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学术界关于研究新加坡民意处理机制的论文较少,绝大多数有关民情联系组的资料为新闻报道,经查中国期刊网,在从 1979 至 2009 年的期刊中,篇名中包含“新加坡”和“民意”的文章为 0 篇,包含“新加坡”和“民情”的文章也为 0 篇。研究以民情联系组为代表的新加坡民意吸纳与反馈机制,不仅利于深入了解新加坡的政治体制,而且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体制具有借鉴意义。

 一、民意吸纳与反馈的执行机构 (一)民情联系组的历史——该组织的前身民意处理组 作为新加坡唯一的执政党,人民行动党在执政过程中十分注重民意的征集,希望借此完善政府决策,提高民众支持度,从而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1984 年新加坡大选之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成立了民意处理组(Feedback Unit)。在民意处理组成立之初,很多人认为这个组织不过是一个面向民众的“投诉信箱”。这种怀疑并非毫无来由,如何建立一个能落到实处的民意处理机制,是很多国家政府在实践中面临的难题。如印尼现任总统尤多约诺上任后,为了整肃贪污,打通

 民意渠道,向印尼民众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号码公开后,总统的手机线路被挤爆固属预料之中,更糟的是,这个手机号码变成了一个芝麻绿豆的投诉信箱,不仅严重影响了总统的工作效率,而且并没有为政府在反贪和民意吸纳上提供太大的帮助。

 在新加坡,由于独有的机制优势与政府的重视,民意处理组经过21 年的发展,取得很大成功,获得了大多数新加坡人的认可。在 06年民意处理组改组前的调查显示,74%的受访者认为民意处理组在政府与人民之间能扮演有效的“桥梁”角色,75%的受访者也认为它已在一些国人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上向广大民众收集意见,80%的受访者认为民意组应继续就政府政策及影响民众的课题收集民意。[i]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民意处理组成立 21 周年晚宴上说,回顾民意组走过的路,事实证明了民意组不是收集投诉的“信箱”,它收集到的意见让政府更好的了解民情,加强了和民众的联系,有助于制定更完善的政策。

 (二)民情联系组的发展——转变理念进行改组 随着新加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增多,需要更广泛地征询民众意见。但是由于渠道不通畅,民众参政意识淡薄,向政府提供反馈的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民意反馈机制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民意处理组属下的政治发展民意团于 2005 年对 530 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电话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之中有 69%的人认为自己身为新加坡国民,应该对国家课题的讨论多少发挥一些影响力。但是,同一组人在回答关于自己的政治参与度的问题时,绝

 大多数都宣称自己既没同议员讨论过政府政策,也不参加民意处理组所举办的对话会。

 对此,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成立于 1985 年的民意处理组必须与时并进,除了要继续完成好它的核心任务,听取和收集民意民情之外,也要进一步提升与公众接触的水平,提倡积极公民,打开更多让新加坡人参与各种影响他们生活的课题的渠道。基于这个理念,2006 年 10 月,民意处理组正式改组为“民情联系组”(Reaching Everyone for Active Citizenry@ Home,简称 REACH)。该英文名称从原来的 Feedback Unit(反馈收集之意),改为英文词组的缩略,以“Reaching Everyone for Active Citizenry @ Home”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串联成为“REACH”,取其主动伸展触及的意思。由被动“处理”到主动“联系”,反映了政府跨越收集民意的范畴,进一步联系民众的决心。[ii]

 改组后的民情联系组由同时兼任环境及水源部的高级政务次长、西南区市长、丰加集选区议员等多项政治职务的许连碹博士(Dr Amy Khor Lean Suan)担任主席。民情联系组下设一个监察委员会,委员会共有委员 25 名,任期两年。现任委员会由 7 名国会议员和 18 名非公组织的基层公民咨询委员会代表组成。

 (三)民情联系组的建设——信息化为主的路径

  作为亚洲的一个城市小国,新加坡以发展信息产业为重点,积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使这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成为亚太地区的电子商务中心和信息化强国,创造了信息化的奇迹。2006 年,新加坡信息通信业收入增长 19.9%,达到 454 亿新元;信息通信的从业人员增长了 7.5%,达到 11.9 万人。2006 年,新加坡有 78%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脑,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71%,其中在 15 岁(含 15岁)以上的网民中,有 86%的用户使用网络作为交流工具,手机的普及率达到了 112.8%。

 [iii]

 依靠发达的信息技术基础,新加坡政府积极发展电子政务,采取“市民、企业、政府”合作的模式,由政府牵头成立一个“以市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务体系,市民和企业有权随时随地参与到所有政府机构的事务中,与政府进行互动。新加坡的市民和企业可以全天候访问1600 项政府在线服务。[iv]作为最重要的政民互动交流平台,民情联系组正是新加坡政府电子政务体系中的核心。

 民情联系组高度重视信息化这一重要路径,将主要资源投入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在 2008 年更新监察委员会的新委员名单时,民情组邀请了新加坡报业控股 Stomp 网站的主编萧丽贤以及新传媒 E-News副总裁杨福麟两位数码媒体人士加入,以协助民情联系组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这个新的媒体平台来联系民众。

  民情联系组于 2006 年改组后推出了新的官方网站,域名为。政府认为,由于民众表达意见的网站太多,政府工作人员不可能在每个网站一一回应,与网民交流,因此决定强化现有的官方管道,把民情联系组(REACH)的网站打造成政府与民众进行电子沟通的集中管道。

 新网站旨在打造一个用于与市民联系、互动、听取反馈意见的门户网站,连接每一个人,提高市民参与的积极性。不同于以往单一的反馈表形式,REACH 借助 Web2.0 技术,创建出一个全新的反馈平台。市民可以用博客、网上聊天、短消息或线上聚会等形式参与政府规划的各类项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v]

 以 2010 年 REACH 官方网站的最新版面为例,网站的主页菜单栏分几个大项,由“您的意见(Your Say)”、 “热点讨论区(Talk Abuzz)”、“青年讨论与分享(Youth Vibes)”、“咨询区(Consultation)”、“新闻事件(News&Events)”、“资源区(Resources)”、“网上民众大会(eTownhall)”几大板块组成。

 从“您的意见”栏可以登入 Reach 的 BBS 讨论区,用户在网上注册后即可在这个讨论区参与讨论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收藏相关的讨论话题,随时跟进最新消息;“热点讨论区”是网站提供的

 时事热点专题,用户可以在里面查看最新的热点问题快照、Reach 的最新活动;“青年讨论与分享”是 REACH 网站的附属专题网页,该网页编辑都是来自中学、理工学院、初级学院或工艺教育学院的学生。青少年可以通过博客等方式参与讨论,对国家政策发表看法;“咨询区”是一个具有信箱功能的频道,民众可以在这里留言咨询,民情组会有专人进行留言回答;“新闻事件”与“资源区”相当于门户网站的新闻区和文字资料区,民众可以通过这两个区了解最新时事,检索专业文献等。“eTownhall(网上民众大会)”是 Reach 网站的重点,它是从民情联系组举办民众大会的网络途径,本文作者将在文章后面部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随着 Facebook、twitter 等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间的交流与互动得到了空前的便利。由一些官员以个人名义注册 Facebook 账户开始,新加坡政府逐渐开始使用这些新技术来加强与民众的交流。民情联系组以 Reach 的账号注册了官方的 Facebook,并积极向民众宣传使用 Facebook 向本组织发表看法。总理李显龙亲自为民情组的Facebook 主持推介仪式,在民情组一名少年大使哈里斯(17 岁,学生)的页面上留言,欢迎他成为“民情联系组的朋友”,并吁请他同朋友分享关于民情组的信息。[vi]Facebook、Twitter 的手机客户端在年轻社群中很受欢迎,年轻人开始通过手机上网来与民情组进行实时交流,民情组也通过建立 twitter 账户,与公众进行最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

  当然,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化普及程度不足,仍存在“数字鸿沟”,信息化的民意反馈机制不能覆盖全民。很多老年人、贫困人口不具备信息通信技能,无法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方式参与民意表达。如民意处理组在 Facebook 上的民意调查,往往只能搜集到年轻族群的声音,网络民众大会也是如此。为此,新加坡政府一方面通过“智慧国2015 计划”,致力于打造一个全面数字化社会,确保每个新加坡人能从信息通信技术中获益。另一方面,仍然重视传统的民意反馈方式,如举办组屋邻里大会等,保障信息技能不足的族群也能充分参与民意反馈。

  二、民意吸纳与反馈机制的功能

 (一)伊斯顿政治系统论的“反馈环”模型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系统与其影响环境之间存在若干“反馈环”,每一个“反馈环”由政府输出、公民对输出作出反应、反应输入政府、政府下一步的可能行为等环节组成,社会总体环境通过这一系列环节的循环发生,为政府提供决策“原料”。发生于公民输入过程中的政治参与称之为“输入性参与”,作用是为政府

 的决策输入动力和信息;发生于输出过程的政治参与称之为“输出性参与”,作用是公民对政府决策的接受和实施。由于政治过程是连续的,公民对政府的决策的反应很快会通过“反馈环”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新的动力和信息,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是发生于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伊斯顿认为,在一个运转正常的政治体系中,输入性参与和输出性参与处于平衡状态,即公民对政府决策做出即时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同时,公民不断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输入要求,形成政府的压力,政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处于比较通畅的良性循环中。[vii]

 新加坡的民情联系组正是政府为促进政治系统的良好运行,积极干预“反馈环”的典型例子。政府通过民情联系组这一组织,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在每项政策或法规的推出前后,主动对公民的反映和意见进行调查了解,拓宽公民的“输入性参与”渠道,又通过论证政策实施的民意反馈,吸纳公民意见,加强公民“输出性参与”的影响,帮助改进政府的各项决策(包括法律法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民情联系组的工作,贯穿了整个政策由制定到实施、收集反馈的过程,即:收集民众需求--制定对应的政策--参考民众意见完善政策--政民互动促进政策的执行--总结民众的反馈。

 (二)民意的输入----扩展与鼓励公民参与

 举办民众对话会是从民意处理组时期延续的传统,旨在调动公民

 积极性,提高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和热情。对话会的种类众多,有根据国家时政举办的:如 07 年在组屋邻里举办五场对话会,国务资政吴作栋亲自与公众和基层领袖对话,讨论当年的财政预算案;有针对特定社群的:如联合活跃乐龄理事会(Council for the Third Age),邀请长者参加对话会,讨论如何积极生活的话题等等。

 2007 年,民情联系组主席许连碹和财政部兼交通部政务部长陈惠华首次通过网站聊天室举办“网上民众大会”,与民众针对当年财政预算案进行交流。网上民众大会(People""s Forum)因其便利性与实时性开始大受欢迎,逐渐成为民情联系组举办民众大会的主要方式,不论是在国内或海外的新加坡公民,只要通过 Reach 的官方网站进行登记,就可以自由参与讨论。由于在网络举办大会便利且经济,民情组经常能就一些热点问题召开多次的详细讨论,如物价、金融危机、帮助弱势群体等,讨论的深入性,广泛性都比传统的民众大会更有所提高。

 “青少年民情大使(Junior REACH Ambassadors)”是民情联系组鼓励公民参与的另一项重要计划。这项计划由社会发展、体育和青年部长维文医生、民情联系组主席碹博士共同发起,邀请了来自各个中学、理工学院、初级学院或工艺教育学院的 70 名 15 到 20 岁之间的青少年担任民意反馈员,任期两年。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青少年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反映本群体意见的平台,并减

 少他们这一代对政治的疏离感。民情联系组认为,青少年是最重要的群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和活动,向他们灌输积极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有助于将他们培养成成熟、负责任的公民。民情组积极在各个学校发起宣传,以鼓励青年参与民意反馈,进行教育改革。从 2008 年开始,民情组在每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期间,都会在学校等地举办青年论坛,邀请国家政要主持讨论,与青年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回答学生的现场提问等。这一计划受到了新加坡社会的广泛支持。主流观点认为,青年参与民情组关怀社会的志愿活动不但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也可增强信心,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加强社会凝聚力,对国家与青年而言都是一举多得的。[viii]

 (三)民意的吸纳----收集与评估民情民意

 改组后的民情联系组很好地继承了前身民意处理组的基本工作,即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民情联系组每两年在全国范围进行一次全面调查,通过电话访问、手机投票、网络调查等方式,了解国民对于一些标志性的公共事件、政府政策和法规、国家前景的看法。调查内容的范围包括经济与就业、医药保健、交通、住屋、教育、联系家庭、社区与国家建设、保安与外交、公共服务素质及人民对政府的信心等。

 2007年财政部次长尚达曼向国会发表财政年度政府预算案期间,民情联系组邀请国民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针对 2007 财政年度政府

 预算案提供反馈。民情联系组还在邀请文中预先列出一些问题,作为公众在提供反馈时的参考。这些问题包括民众希望从预算案中获得哪些优惠、政府为调高消费税所推出的全面抵消配套应具备哪些抵消措施、就业奖励措施的分发方式如发出现金和存入公积金户头的款额比重应是多少,以及政府应如何缓和低收入者和中等收入者所受到冲击等。

 每年的新加坡国庆群众大会都会引起民众的高度关注,因为新加坡总理会在会上向民众宣布国家重要政策。2007 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期间,民情联系组开始邀请国民通过华文手机短信传达意见,鼓励较习惯用华语表达的市民踊跃发言,得到公众的热烈响应。在民情联系组举办的民众大会或讨论专题中,公众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针对一些公共事件发表看法,向政府提供信息反馈。如 08 年的马士沙拉末逃跑事件等、09 年甲型 H1N1 流感事件等。

 (四)民意的反馈----协助政府制定公共政策

 在协助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方面,民情联系组的前身民意处理组主要采取成立民意团的方式,针对不同课题设立专门的民意团,如负责卫生课题的民意团、负责政治发展的民意团等。民情联系组改组后,主席许连碹将原有的民意团规模缩减为 5 个,并于 2007 年,设立 5个由非政府成员组成的政策研究小组,分别探讨“人口老化与健康”、

 “经济与就业”、“教育与资源培训和技能提升”、“外在基础设施、维持市容与环境绿化”与“人口与社会凝聚力”5 个课题。每个研究小组有 12 名成员,由民情组主席委任,任期两年,成员们拥有不同的背景:专业人士、学术界、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NGO)。许连碹说:“政策研究小组算是独立的智囊团体,成员对所研究的课题与挑战都有深入的了解、兴趣与热忱。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并从基层的角度给予建议,让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将它们考虑在内。”许连碹认为政策研究小组与民意处理组所设立的民意团有所不同,民意团过去探讨的范围较广泛,如医药、教育等,而政策研究小组则将针对政府和国家目前所面对的挑战进行探讨。她希望政策研究小组能提出更即时、相关的反应与建议。[ix]

  政策研究小组在成立的三年多来,针对人口老化与保健、经济与就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培训、人口与社会融合以及环境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向政府提出了很多建议,如延长雇佣补贴计划、降低学前教育年限、设立永久居民和新公民网站、持续培训计划等,受到有关专业机构的好评。原本的 5 个政策研究小组完成任务后,民情组宣布设立另外三个政策研究小组,由张文诗医生、职总恒习公司总裁徐永刚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的陈恩赐副教授担任主席,继续探讨医药、人力和人口融合的课题。[x]

  三、民意吸纳与反机制馈的效果

 (一)加强公民参政意识的作用

 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由许多因素决定,如是否存在“搭便车”心理、国家民主程度、参与渠道是否通畅等。民情联系组通过“积极公民”的口号,倡导加强公民意识、参与国家决策的理念,并通过在组屋邻里举办公开对话会、现场广播、网络民众大会等方式,在聆听各界对公共政策的观点的同时,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

  网络民众大会在举办之初,民众的参与热度不如采用传统方式举办的对话会。第一次“网上民众大会”,只有 11 人报名参加。随着网络应用在民众生活中重要性逐步加大,在网络上举办民众大会的优势凸显,其优势主要有:一、网络的虚拟性使参与主体更加平等,民众面对电脑显示屏发表评论,比在现场面对人群时更觉放松,更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提高了民众参加讨论的便利性,民众不必花费时间到指定场开会,只需在业余的闲暇时间,在家通过网络即可参与讨论,大大减少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成本,这有利于提高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三、简化了组织大会的操作流程,减少行政成本,使得民情组能增加举办大会的次数,就更多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

 08 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期间,民情联系组邀请贸工部政务部长李奕贤和本组监察委员会副主席、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杨莉明与公众在网上交流,在对话会上,网民们对总理华语演讲所提到几个大课题如鼓励生育、公路电子收费等进行讨论,热切发表看法,甚至几度开始引入不同话题,使讨论失去焦点。媒体将这场对话会称之为“坦诚但稍显混乱”。[xi]诚然,网民观点未必都有深度或代表性,或者带有较偏激及情绪化的反应,但意见的“混乱”,正显示了参与民众的来源广泛,与民众意见的真实表达,这正是民意征集渠道拓宽,政民互动加强的表现。

 (二)完善公共政策的作用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积极扩大公民参与,不仅能为决策机构提供有效信心,而且能降低决策风险,促进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积极的民情反馈对于提高公共政策效果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能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来自各个阶层,各个专业领域的公民,可以为政府提供更专业的知识和信息。民情联系组先后设立的八个公共政策研究小组,是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非公组织的成员组成,研究课题包括了新加坡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小组的研究成果,为政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更好地整合社会各阶

 层利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是保证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价值取向。民意反馈促进了政策制定的透明化,使民众获得更多的知情权,有效对公权力进行监督。有效的参与途径也有利于形成多种利益集团的相互制衡,使得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公众的利益诉求,避免政策向单一利益集团倾斜。这体现在新加坡的许多惠民政策中,民情联系组在每个公共政策的制定期间,积极搜集民意反馈,为这些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利益诉求。

 (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必要条件。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加强公众的参与感,不仅可以完善政策本身,也有利于使公众更加理解政策的背景和初衷、所面临的困难等。经过公众充分讨论而推出的政策,获得的支持率自然更高,这将有助于夯实公共政策的民意基础,减少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障碍,也将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的理性思维与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反而言之,一项政策如果从制定到实施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暗箱操作和政府的命令式推动中,民意基础必然不高,公众很可能采取消极抵制或不屑一顾的态度。民众被动地接受政令和决策,缺乏向政府输入自己要求的渠道,最终会打破原有的平衡与稳定,使政治处于伊斯顿所称的“输入性与输出性的

 失衡状态”。

 民情联系组的工作在促进新加坡的宗教、种族和谐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华族与马来族、印度族之间存在着许多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之间的不同,这就要求各种族之间相互尊重和包容。在民情组每年国庆群众大会期间所进行民意调查中,种族和宗教问题往往是民众关注度最高的话题。民情组定期针对不同族群举办专属语言的民众大会,通过与民众交流,呼吁不同种族的民众相互体谅,努力寻找并解决存在的分歧。例如在 09 年 8 月的一场针对华人群体的“华文电子民众大会”上,民情联系组监察委员会副主席、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杨莉明和委员胡以晨,与网民就宗教与种族分歧进行了讨论。通过两位主持人的解释和引导,对一些比较偏颇的言论,其他网民也能提出不同看法进行纠正,通过讨论就一些问题达成理性的共识。比如有网民提出基于新加坡人不应该有分别的理念,要求马来族妇女别戴头巾。其他网民当即指出,华人在农历七月烧冥纸的习俗,也得到了马来族和其他种族的包容,所以,不同族群之间需要相互谅解。[xii]

  四、民意吸纳与反馈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网络平台的政民互动

 目前,随着我国网络化的普及,人民群众通过网络评论时事,讨论国家政策方针,成为一种趋势,网络成为有关部门了解民情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目前我国的网络民情表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民间渠道多而杂,网民较难选择到集中的、较有影响的表达渠道;二是网络民意表达缺乏规范性,网络的虚拟性给许多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这些虚假信息传播速度惊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有关部门又难以在每个信息源一一及时回应。在政府对民意的吸纳方面,由于网民人数众多,表达的声音是复杂多样的,要从各种声音中,分辨哪些是真正的民意,哪些是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绝非易事。

 按照政务信息公开化的要求,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中,大多数都开设了专门网站,但这些官方网站往往更新慢、缺乏时效性。因为从行政成本来看,要求每个部门都有专人对这些网站进行更新、维护已属不易,要实现与网民的互动则更加困难。新加坡的民情联系组通过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无论是属于哪个部门管辖的问题,新加坡民众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反馈信息,民情组可以通过具体问题联系相应的行政部门来与网民进行交流,保证了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与规范性。此举既方便了网民,又节约了行政成本,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可借鉴的方法。

  (二)政策制定的民情反馈

 目前,我国政府工作的核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三农政策、建设服务型政府等大政方针,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所进行的。具体到扩大就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了解什么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再对政策进行反复论证。能否最大程度地了解到民情民意,是一个政策成败的关键。

 我国的民意反馈机制正如新加坡早期的情况,政府处于“被动”地位,群众要主动联系政府部门来进行反馈。这种机制显然难以最及时、最全面地了解到群众的意见。人大代表通过定期访问基层群众了解民意民情的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在接访群众方面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且难以面面俱到;二是人大代表分散,群众缺乏固定的反馈对象。而传统的信访机制也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反馈需求。

 新加坡通过设立民情联系组这一专门机构,以举办民众大会等方式,邀请民众进行交流,收集民众对于国家时事和政策的意见,同时设立专门的政策研究小组,对民情进行总结和提炼,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化的支持。这一方式在民意的征集与政策反馈两方面,都大大提

 高了效率,可以为我国建立相应机制所参考。

  结语

 目前,我国缺少一个完善的民意吸纳与反馈机制,人民群众获取信息、提供反馈的渠道不够通畅,而这些渠道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缺乏长效的制度保障。同时,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高速发展,网络作为一个新渠道在民意表达中的作用也越发凸显。新形势下,无论是从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还是从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出发,建立一个完善的民意吸纳与反馈机制都是一种迫切需求。新加坡的民情联系组作为一种灵活高效的模式,可以为我国建立此类机制提供制度和执行层面的宝贵经验。

  --------------------------------------------------------------------------------

 【注释】

 [i] 李总理:不能只凭民意制定政策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联合早报(新加坡)[N].2006-10-13

 [ii] 民意民情.联合早报 (新加坡)[N].2006-10-15

 [iii] 新加坡:应用信息技术建设美好智慧国.人民邮电报(新加坡)[N].2007-12-12

  [iv] 新加坡:应用信息技术建设美好智慧国.人民邮电报(新加坡)[N].2007-12-12

  [v] 新加坡:应用信息技术建设美好智慧国.人民邮电报(新加坡)[N].2007-12-12

  [vi] 民间最关注什么课题?民情联系组可能每月总结三大项.联合早报 (新加坡)[N].2008-06-28

  [vii] 张利华.从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分析框架看国际上两大政治事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7(6)

 [viii] 站长的话.联合早报 (新加坡)[N].2009-10-06

  [ix] 探讨重要课题与挑战民情联系组设 5 政策研究小组.联合早报 (新加坡)[N]. 2007-09-14

  [x] 民情联 5 政策研究小组提呈建议政府探讨后将回复是否接受联合早报(新加坡)[N].2009-09-24

  [xi] 民情组首次主办电子对话谈“演讲”联合早报 (新加坡)[N].2008-08-19

  [xii] 民情联系组办网聊 民众关注宗教种族课题.联合早报 (新加坡)[N].2009-08-23

  【参考文献】

 [1]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上下卷[M].南昌:江西出版社.2007.

 [2]吕元礼,黄锐波.鱼尾狮的政治学[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3]张利华.从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分析框架看国际上两大政治事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7(6)

 [4]周浩.发挥社情民意的特殊作用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 年第 4 期

 [5]王若锦.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与方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年 3 月第 20 卷第 1 期

 [6]郑萍,金春义.网络政治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影响作用探析[J]. 青海社会科学.2010 年第 1 期

 [7]严行健.系统论视角下的政治稳定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年 3 月第 6 卷第 3 期

 [8]李慧玲.民意民情[J].联合早报(新加坡)[N].2006-10-15

 [9]David Easton.The Theoretical Relevance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l,No.2.Jun.,1968

 [10]Roy Mathew.Policy structures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T].Public Policy Analysis, Urban Planning and Policy in the Graduate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UMI Number: 3083878, 2003

相关热词搜索:吸纳 民意 反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