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意识形态研究演变过程探析

发布时间:2020-10-26 来源: 主持词 点击:

 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演变过程探析

 内容提要: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的变化源于意识形态研究基础的转换,但意识形态研究基础的转换却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变化的“应激反应”,即西方意识形态批判始终都没有走出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命题,其演变过程呈现出意识形态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客观现实的不断变化而转换方向。探析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意识形态概念,丰富意识形态理论体系。论文关键词:西方意识形态研究,演变过程,应激反应 一.体现资产阶级时代诉求的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与经典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1796 年法国思想家特拉西在法国国家研究院的一次讲话中首次提出意识形态概念,用以说明观念的学说和关于人的心灵、意识和认识的全部科学。这个概念一产生,就处于一种矛盾的语境中。在启蒙运动时期,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诉求,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名词,这个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具有肯定的意味。但是直到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虚假性和虚假性产生根源的批判,才真正奠定了正确理解意识形态范畴的理论基础。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意识形态定位为资产阶级思想时,在这个概念的发生学意义上是准确的。意识形态的否定性含义来自拿破仑的批判。处于革命时期的拿破仑需要启蒙学者的支持,但随着拿破仑走向专制统治之后,他需要人们遵从权威,“当拿破仑发现以特拉西为代表的哲学家反对他的帝国野心时,

 就轻蔑地把他们称为‘意识形态家’,从而意识形态被抹上了一层浓厚的否定色彩。”[2] 本来反对幻觉的意识形态,本身却变成了一种幻觉,一种抽象的、错误的认识。拿破仑对意识形态的这一批评,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意识形态的重要主题。但不同的是,拿破仑是站在带有封建专制主义特征的立场上来批判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而马克思恩格斯则是站在超越资产阶级社会的立场上来讨论这个问题的。

 首先,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是一种错误的意识;第二,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此时马克思是站在认识论的立场上讨论意识形态概念的。“但与传统认识论不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分析不再局限于思维领域了,而是将之与政治、经济等联系起来,意识形态的虚假与颠倒性不再只是认识论上的错误,而是社会历史结构内在颠倒造成的。”[3]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使人们直接认同了资本主义社会,它通过日常生活以惯性思维使人们遵从自由市场的原则,并起到论证自由市场的合法性的作用,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市场建构起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在马克思那里,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精神生产的产物,意识形态本质上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思想。从统治阶级意识的角度去看待意识形态,进而批判它的虚假性,它对现实关系的扭曲和遮蔽,的确是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着眼点,也是对后来的意识形态批判产生了最大影响的一个思路。但要特别注意到,马克思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的总体背景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根本命题,因而,当他把某种意识形式称做意识形态的时候,就不仅是对它的

 具体内涵进行否定或肯定,而且还要在一个总体性的联系中对它进行阐释。在 1859 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写道:“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4] “马克思在这段话中提出了一个科学性的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并且,他早期在否定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实际上也可以整合到这个概念中来。这个理论界定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可以说,马克思之后一切富有活力的意识形态批判在某种意义上都处于这个界定的笼罩之下。”[5] 因此,马克思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的旧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即在考察社会意识起源及其与社会存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把意识形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利益和阶级关系联系起来考察,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定阶级的思想形式和观念上层建筑。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经典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凸显:顺应社会革命客观发展的列宁意识形态思想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根据他自己所处时代的实践和理论需要,赋予了意识形态概念以新的内涵。他不再谈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而是认为资产阶级有它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为了顺应资本主义社会革命客观发展的需要,

 列宁对意识形态的正面界定的潜在意识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并进一步认为,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这个论断似乎让人觉得,只有统治阶级才有意识形态。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论述暗含着这样的观点:不只有统治阶级,而是任何阶级或集团都有他们的意识形态。一般认为,是列宁充分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从而彻底把意识形态改造成了一个价值中立的描述性术语。第二,对于列宁来说,意识形态成了关系到不同阶级的利益的政治意识,他特别把探讨的重点放在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对立上。因此,在列宁那里,意识形态涵义的变化过程达到了顶点:意识形态不再是取消冲突的必然的扭曲,而是成了一个涉及到阶级(包括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的中性概念,并突出了它的积极性特点。列宁意识形态学说的新颖之处还在于,他认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不仅是意识形态,而且还是科学,是真理,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一句话,任何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引者)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符合,这是无条件的。”[6]很多理论家没有意识到,列宁的这个说法其实大有问题,即当列宁把一种符合论的真理观与意识形态所谓的科学性联系起来时,其意识形态论已经超出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内涵的基本界定,即意识形态始终是基于一种境遇的反应,而非知识论或认识论意义上的思维

 对于存在的反映。正如柯尔施所说:“列宁总是从一个抽象的认识论的立场上阐述这些关系,他从不在意识的社会—历史形式的同样的平面上来分析知识,从不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的现象,作为任何既定时代社会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上层建筑’来加以探讨。”第三,在列宁那里,意识形态的作用得到了重新认识。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将否定意义的思想体系转变为一般社会结构中的思想体系。列宁对意识形态的正面界定的潜在意识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第二,这是列宁非常重要的贡献,即强调意识形态的战斗功能。结合俄国的革命斗争,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由于俄国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也比较滞后,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从外面加以灌输,以便为无产阶级的斗争确定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 意识形态 演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